白內障不同的成熟程度

Posted on Categories:全部, 眼科, 綜合外科, 醫健百科, 醫學專區, 醫療新知
白內障成熟

白內障不同的成熟程度

白內障的成熟程度是指晶狀體混濁的進展階段。

白內障從早期到成熟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特點如下:

  1. 初期白內障(初發白內障)
    • 晶狀體的混濁程度較輕微,僅影響到晶狀體的周邊部分。
    • 症狀輕微,如輕度視力模糊或光暈。
  2. 未成熟白內障
    • 混濁範圍擴大,但晶狀體中央部分仍有部分透明。
    • 視力進一步減退,光線穿透能力減弱,可能出現色彩感知變暗或泛黃。
  3. 成熟白內障
    • 晶狀體完全混濁,光線幾乎無法穿透。
    • 視力嚴重下降甚至失明,對光的敏感度顯著下降。
    •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嚴重的視力問題,如無法辨認面孔、閱讀或駕駛。
  4. 過熟白內障
    • 晶狀體變得非常密實且變形,有時會液化。
    • 晶狀體的蛋白質可能會滲漏,導致眼內壓升高,增加青光眼風險。
    • 症狀包括嚴重的視力喪失,甚至全盲。

診斷和處理

成熟白內障過熟白內障通常需要手術治療,因為它們對視力的影響非常大,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質量。眼科醫生會通過以下方法診斷白內障的成熟度:

  1. 視力測試:檢查視力下降的程度。
  2. 裂隙燈檢查:使用裂隙燈顯微鏡觀察晶狀體的混濁程度和範圍。
  3. 擴瞳檢查:使用擴瞳劑使瞳孔擴大,方便觀察晶狀體和視網膜的詳細情況。
手術選擇

在白內障成熟或過熟階段,手術是最常見且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主要的手術方法包括:

  1. 超聲乳化術(Phacoemulsification):這是目前最常見的白內障手術。通過超聲波振動將混濁的晶狀體打碎並吸出,然後植入人工晶狀體。
  2. 囊外摘除術(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ECCE):適用於晶狀體過熟且非常堅硬的情況。手術過程中將大部分晶狀體摘除,然後植入人工晶狀體。
結論

白內障成熟意味著晶狀體已經完全混濁,嚴重影響視力。在這種情況下,手術是恢復視力的有效方法。早期發現和治療可以延緩白內障的進展,而成熟白內障需要及時進行手術治療,以防止進一步的視力喪失和併發症。定期眼科檢查對於及時發現和處理白內障至關重要。

本文章內容由 ShakeMed 團隊 提供並只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不代表ShakeMed 立場,ShakeMed 對任何人因使用或誤用任何信息或內容,或對其依賴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

白內障手術風險和術後注意事項

Posted on Categories:全部, 眼科, 綜合外科, 醫健百科, 醫學專區, 醫療新知
白內障手術

白內障手術風險和術後注意事項

白內障常見風險和併發症

  1. 感染(眼內炎)
    • 雖然罕見,但眼內感染是一種嚴重的併發症,可能會導致視力永久損失。
    • 處理方法:術後使用抗生素眼藥水,並注意手術過程中的無菌操作。
  2. 眼內壓升高
    • 手術後的短期內,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眼內壓升高。
    • 處理方法:使用降眼壓藥物來控制眼內壓。
  3. 視網膜脫離
    • 雖然較少見,但手術後有可能導致視網膜脫離。
    • 處理方法:需要進一步的手術來修復脫離的視網膜。
  4. 角膜水腫
    • 手術過程中的操作可能會導致角膜內皮細胞損傷,從而引起角膜水腫。
    • 處理方法:大部分情況下可以自行恢復,嚴重時可能需要治療。
  5. 人工晶狀體定位不良
    • 植入的人工晶狀體可能會移位或不在正確的位置。
    • 處理方法:可能需要進行二次手術來調整或更換晶狀體。
  6. 後囊膜混濁(後發性白內障)
    • 手術後一段時間內,晶狀體後囊膜可能會變得混濁,導致視力再次下降。
    • 處理方法:使用激光(YAG激光後囊切開術)來清除混濁。

其他潛在風險

  1. 出血:手術過程中或術後可能會發生少量出血。
  2. 炎症:手術後可能會出現輕度炎症,一般可以通過使用抗炎眼藥水來控制。
  3. 視力未達預期:部分患者手術後的視力改善可能未達預期,需要進一步的視力矯正措施,如配戴眼鏡或隱形眼鏡。

減少風險的措施

  1. 選擇有經驗的眼科醫生:手術的成功率和風險與醫生的技術和經驗密切相關。
  2. 詳細術前檢查和評估:確保手術適應症,並了解個人健康狀況。
  3. 遵從醫囑進行術後護理:按時使用眼藥水,避免揉眼睛,並定期隨訪。

儘管白內障手術存在一定風險,但總體而言,它是一種安全且效果顯著的手術。大多數患者可以在手術後獲得顯著的視力改善和生活質量提高。選擇經驗豐富的醫生和遵循術後護理建議可以進一步減少風險,確保手術的成功。

白內障手術後的護理

白內障手術後的護理對於確保手術成功和視力恢復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關鍵的術後注意事項:

1. 遵從醫囑

  • 使用眼藥水:按時使用抗生素和抗炎眼藥水,以防止感染和減少炎症。醫生會提供具體的使用說明。
  • 定期隨訪:按計劃進行術後隨訪,讓醫生檢查恢復情況並調整治療方案。

2. 保護眼睛

  • 避免揉眼:手術後幾天內避免揉眼睛,這可能會影響手術傷口的癒合。
  • 佩戴眼罩:在睡覺時佩戴醫生提供的眼罩,以防止無意中揉搓眼睛。
  • 防止異物進入眼睛:洗臉或洗頭時要小心,不要讓水或肥皂進入眼睛。

3. 控制活動

  • 避免劇烈運動:術後幾週內避免重體力活動和劇烈運動,以防止眼內壓升高和影響傷口癒合。
  • 避免彎腰和提重物:避免彎腰或提重物,以防止眼內壓變化。

4. 調整生活習慣

    •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避免接觸眼睛。
    • 避免髒環境:遠離灰塵、煙霧等髒環境,減少感染風險。
  • 適度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有助於恢復

5. 飲食和用藥

    • 健康飲食:均衡飲食,增加富含維生素和抗氧化劑的食物,有助於恢復健康。
  • 遵從醫囑用藥:如有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繼續按醫囑用藥,控制病情

6. 注意視力變化

  • 觀察視力變化:注意視力變化,如果出現視力急劇下降、疼痛、紅腫等異常情況,立即聯繫醫生。
  • 佩戴防護眼鏡:外出時佩戴防護眼鏡,保護眼睛免受紫外線和風沙等刺激。

7. 長期護理

  • 定期眼科檢查:即使視力恢復良好,仍需定期進行眼科檢查,確保眼睛健康。
  • 防止後囊混濁:如果出現視力再次模糊的情況,可能是後囊混濁(後發性白內障),這需要進一步檢查和處理。

總結

白內障手術後的護理是確保手術成功和視力恢復的關鍵。遵從醫生的指導,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並注意保護眼睛,可以減少併發症和促進恢復。定期隨訪和及時處理任何異常情況,有助於確保手術的長期效果。

本文章內容由 ShakeMed 團隊 提供並只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不代表ShakeMed 立場,ShakeMed 對任何人因使用或誤用任何信息或內容,或對其依賴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

白內障年輕化?  5大原因引致白內障 | 白內障人工晶體該如何選擇

Posted on Categories:全部, 綜合外科, 醫健百科, 醫學專區, 醫療新知
白內障成因

白內障年輕化?  5大原因引致白內障 | 白內障人工晶體該如何選擇

什麼是白內障?

白內障是一種常見的眼科疾病,主要表現為眼睛的晶狀體變得混濁,從而影響視力。晶狀體正常情況下是透明的,能夠讓光線透過並聚焦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影像。當晶狀體變得混濁時,光線無法正常透過,影像也會變得模糊。

白內障的主要症狀包括:

  1. 視力模糊:看東西變得模糊不清,無論是近處還是遠處。

  2. 夜間視力下降:在光線較弱的環境中,視力特別差。

  3. 色彩變暗或泛黃:看東西的顏色變得不鮮豔,可能呈現黃色或棕色。

  4. 視覺重影:一隻眼睛可能會看到重影,甚至多影。

  5. 眼鏡度數頻繁變化:需要頻繁更換眼鏡或隱形眼鏡度數。

白內障的常見原因
  1. 年齡增長:隨著年齡的增長,晶狀體會自然老化並變得混濁。

  2. 外傷:眼睛受到外傷可能會導致晶狀體變得混濁。

  3. 某些疾病:如糖尿病、眼部炎症等。

  4. 藥物副作用:長期使用某些藥物(如類固醇)可能增加白內障的風險。

  5. 遺傳因素:家族中有白內障病史的人更容易患上此病。

白內障的治療主要依靠手術,通過將混濁的晶狀體移除,並植入人工晶狀體來恢復視力。手術通常是安全且效果顯著的,但具體的治療方案還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決定。

老人必然有白內障?

大部分老人都會患上白內障,因為白內障是一個眼睛老化的過程。

一些統計數據表明:

  1. 年齡因素:在60歲以上的人群中,白內障的發病率較高,尤其是80歲以上的人群中,患白內障的比例會更高。

  2. 自然老化過程:晶狀體隨著年齡增長會自然老化並逐漸變得混濁,這是白內障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白內障年輕化的成因

以下因素也會影響提早患上白內障以及發病的時間:

  1. 環境因素:長期暴露在強紫外線下會增加患白內障的風險。

  2. 健康狀況:某些疾病(如糖尿病)也會增加風險。

總的來說,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進行眼科檢查,以及保護眼睛免受紫外線傷害,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白內障的風險。

長期曝露於藍光下會否增加患白內障的風險

目前,關於長期暴露於藍光是否會增加患白內障的風險,研究尚在進行中,並且結果尚不完全一致。然而,有一些證據和理論支持藍光可能對眼睛健康產生影響,特別是對視網膜的潛在損害。以下是一些相關信息:

  1. 藍光的性質:藍光是一種高能量的可見光,波長在400-500納米之間,特別是在手機、電腦、平板等數碼設備的屏幕中廣泛存在。

  2. 對視網膜的影響:有研究表明,長時間暴露在高強度藍光下可能對視網膜細胞造成損害,這可能會增加黃斑變性的風險。黃斑變性是一種常見的視力損害疾病,特別是在老年人中。

  3. 對白內障的影響:關於藍光與白內障的直接關聯性,目前的證據並不充分。白內障主要是由晶狀體變得混濁所引起,這一過程主要與年齡、遺傳、紫外線暴露、糖尿病等因素有關。然而,一些動物實驗和細胞研究表明,藍光可能會促進晶狀體蛋白質的氧化和損傷,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白內障的風險。

  4. 預防措施:為了減少藍光的潛在影響,建議使用數碼設備時採取一些預防措施,如:

    • 使用藍光過濾器:安裝藍光過濾應用程序或使用帶有藍光過濾功能的眼鏡。

    • 調整屏幕亮度:減少屏幕的亮度和對比度。

    • 保持適當距離:與屏幕保持適當距離,避免長時間近距離觀看。

    • 規律休息:遵循「20-20-20」規則,即每20分鐘看向20英尺遠的物體至少20秒。

總的來說,雖然長期暴露於藍光是否會增加白內障風險的確切關係尚未確立,但合理使用數碼設備和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有助於保護眼睛健康,減少潛在的損害。

白內障的診斷

診斷白內障通常由眼科醫生進行,通過以下一些檢查和測試來確定:

  1. 視力測試:這是最基本的檢查,通過測量視力表上的字母或符號來評估視力水平。這有助於了解視力模糊的程度。

  2. 裂隙燈檢查:眼科醫生會使用裂隙燈(一種帶有強光的顯微鏡)來檢查眼睛的前部結構,包括角膜、晶狀體和虹膜。這種檢查能詳細觀察晶狀體是否有混濁。

  3. 眼底檢查:眼科醫生會使用眼底鏡來檢查視網膜和眼底其他結構。為了更好地觀察,醫生可能會給你滴擴瞳劑來擴大瞳孔。

  4.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這是一種非侵入性的影像技術,能提供視網膜和眼底其他結構的詳細橫截面圖,有助於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視力模糊的眼部疾病。

  5. 對比敏感度測試:這項測試能評估在低對比度或低光照條件下的視力,因為白內障通常會影響這些情況下的視力。

  6. 裂隙燈顯微鏡檢查:這是一種詳細的檢查方法,醫生會使用一種特別設計的顯微鏡來觀察眼睛的各個部位,特別是晶狀體,來確定是否存在白內障。

  7. 黃斑光反射測試:這個測試能幫助判斷視力模糊是否是由白內障引起,還是由其他眼底疾病引起。

確定診斷後,眼科醫生會根據白內障的嚴重程度和對視力的影響來建議治療方案。早期白內障可能只需要定期觀察和視力矯正(如配眼鏡),而對於嚴重影響視力的白內障,手術通常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白內障必須動手術?

白內障不一定在所有情況下都需要立即手術,這取決於白內障的嚴重程度及其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以下是一些考量因素和選擇:

非手術治療

  1. 初期白內障:在白內障的早期階段,症狀通常較輕微,可能不會嚴重影響視力。此時,可以採取一些非手術的方法來改善視力,如:

    • 調整眼鏡或隱形眼鏡:根據眼科醫生的建議,更新度數以改善視力。

    • 使用放大鏡:幫助看清細小的字體或物品。

    • 調整照明:使用更亮的燈光來幫助看清物體。

    • 防藍光鏡片:減少藍光對眼睛的刺激。

  2. 生活習慣調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吸煙,控制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緩白內障的進展。

手術治療

當白內障嚴重影響視力並影響日常生活時,手術通常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以下是一些考慮手術的情況:

  1. 視力顯著下降:白內障導致視力顯著下降,影響日常活動如駕駛、閱讀和看電視。

  2. 影響工作或生活:白內障影響了工作效率或日常生活質量,特別是對需要良好視力的工作或活動。

  3. 並發症風險增加:某些情況下,白內障可能會增加其他眼部問題的風險,如青光眼。

手術選擇

  1. 超聲乳化術(Phacoemulsification):這是目前最常見的白內障手術方法。手術過程中,通過超聲波將混濁的晶狀體打碎並吸出,然後植入人工晶狀體。這種手術創口小,恢復快。

  2. 囊外摘除術(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ECCE):對於白內障較為成熟的患者,這種方法可能更適合。手術過程中將晶狀體大部分摘除,留下後囊以支持人工晶狀體的植入。

總的來說,是否需要手術取決於白內障的嚴重程度和對患者生活的影響。如果白內障對視力影響不大,通常可以先採取非手術治療和生活方式調整,並定期隨訪眼科醫生。一旦白內障嚴重影響視力和生活質量,手術則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在決定是否進行手術時,應該與眼科醫生詳細討論,了解風險和收益,並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白內障手術的風險

白內障手術是目前眼科領域中最常見和最成功的手術之一,絕大多數患者能夠在手術後獲得顯著的視力改善。儘管如此,任何手術都存在一定的風險和潛在併發症。但總體而言,它是一種安全且效果顯著的手術。大多數患者可以在手術後獲得顯著的視力改善和生活質量提高。選擇經驗豐富的醫生和遵循術後護理建議可以進一步減少風險,確保手術的成功。

>>>查看白內障手術的風險

人工晶體的選擇

選擇人工晶狀體(IOL)是白內障手術中的重要環節,選擇適合的晶狀體可以最大程度上恢復視力並提高生活質量。選擇晶狀體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 人工晶狀體的類型

單焦點晶狀體(Monofocal IOLs)

  • 特點:提供單一焦距的清晰視力,通常選擇遠距離焦點。

  • 優點:視力清晰,對比度好,手術費用較低。

  • 缺點:需要佩戴眼鏡來矯正近距離或中距離視力。

多焦點晶狀體(Multifocal IOLs)

  • 特點:具有多個焦點,能夠同時矯正遠距離和近距離視力。

  • 優點:減少對眼鏡的依賴,可以同時看清遠近物體。

  • 缺點: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出現眩光和光暈,對比度可能略低。

調節型晶狀體(Accommodating IOLs)

  • 特點:設計模仿天然晶狀體的調節功能,能夠在遠距離和中距離之間進行一定程度的調節。

  • 優點:能夠在更大範圍內提供清晰視力。

  • 缺點:可能仍需要眼鏡來矯正近距離視力,效果因人而異。

減少散光的晶狀體(Toric IOLs)

  • 特點:專門設計用來矯正角膜散光。

  • 優點:矯正散光,同時提供遠距離或多焦點的視力。

  • 缺點:手術需要精確定位,費用較高。

2. 考慮因素

視力需求

  • 日常活動:考慮您主要的日常活動,如閱讀、電腦工作、駕駛等,選擇適合的焦距。

  • 生活方式:活躍的生活方式和興趣愛好(如運動、釣魚等)也會影響對視力的需求。

健康狀況

  • 眼部健康:如有其他眼部疾病(如黃斑變性、青光眼等),可能會影響對某些類型晶狀體的適應性。

  • 全身健康:某些全身疾病(如糖尿病)可能會影響手術結果和晶狀體選擇。

費用和保險

  • 費用考量:不同類型的晶狀體費用差異較大,多焦點和調節型晶狀體通常比單焦點晶狀體昂貴。

  • 保險覆蓋:檢查您的保險計劃,看哪些類型的晶狀體和手術費用可以被覆蓋。

3. 與醫生的討論

  • 視力期望:與眼科醫生詳細討論您的視力期望和生活需求。

  • 醫生建議:根據您的眼部檢查結果和健康狀況,醫生會提供專業建議,幫助您選擇最適合的晶狀體。

  • 風險和收益:了解不同類型晶狀體的風險和可能的收益,做出明智的決策。

選擇人工晶狀體是一個需要仔細考慮和與眼科醫生充分討論的過程。根據您的視力需求、生活方式、健康狀況以及費用考量,選擇最適合您的晶狀體類型,以達到最佳的手術效果和視力改善。

>>>白內障手術後需要注意什麼?

預防白內障方法

雖然白內障隨著年齡增長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但一些措施可以減少風險或延緩其發展。以下是一些預防白內障的方法:

1. 保護眼睛免受紫外線傷害

  • 戴太陽鏡:選擇能夠阻擋99%或以上UVA和UVB射線的太陽鏡。

  • 戴寬邊帽:在陽光強烈時,戴寬邊帽來增加遮蔽範圍。

2.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 均衡飲食:多攝取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如維生素C和E,這些營養素有助於保護眼睛。多吃蔬菜、水果、全穀物和堅果。

  • 控制體重:保持健康體重,防止肥胖相關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這些疾病會增加白內障風險。

3. 控制慢性病

  • 管理糖尿病:控制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易患白內障,良好的血糖控制能減少風險。

  • 控制血壓:高血壓也是白內障的風險因素,保持血壓在正常範圍內有助於眼睛健康。

4. 保持眼睛衛生

  • 定期檢查眼睛:定期眼科檢查可以早期發現白內障及其他眼部疾病,及早治療。

  • 避免眼部外傷:在進行可能對眼睛有危險的活動時,如運動或操作機械,佩戴護目鏡來保護眼睛。

結論

雖然白內障是人老化的過程中衍生的疾病,想完全預防白內障不太可能,但通過採取上述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顯著減少其風險和延緩其發展。而定期眼科檢查和早期發現是管理白內障的關鍵。至於是否需要手術取決於白內障的嚴重程度和對患者生活的影響。如果白內障對視力影響不大,通常可以先採取非手術治療和生活方式調整,並定期隨訪眼科醫生。一旦白內障嚴重影響視力和生活質量,手術則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在決定是否進行手術時,應該與眼科醫生詳細討論,了解風險和收益,並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本文章內容由 ShakeMed 團隊 提供並只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不代表ShakeMed 立場,ShakeMed 對任何人因使用或誤用任何信息或內容,或對其依賴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

【肺炎鏈球菌】肺炎鏈球菌嚴重可致命|詳細講解肺炎鏈球菌的傳播途徑、感染症狀及預防疫苗的注意事項| 哪些高危人士建議接種

Posted on Categories:全部, 醫健百科, 醫學專區, 醫療新知, 預防疫苗
肺炎鏈球菌

【肺炎鏈球菌】肺炎鏈球菌嚴重可致命|詳細講解肺炎鏈球菌的傳播途徑、感染症狀及預防疫苗的注意事項| 哪些高危人士建議接種

 

甚麼是肺炎鏈球菌

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是一種革蘭氏陽性菌,形狀呈球形或橢圓形,通常成對出現。它是引起肺炎、腦膜炎、中耳炎、鼻竇炎和敗血症等嚴重感染的重要病原體。肺炎鏈球菌在嬰幼兒、老年人和免疫系統受損的人群中尤為危險。

肺炎鏈球菌的特點
  1. 多糖莢膜:肺炎鏈球菌的表面有一層多糖莢膜,這是其主要的毒力因子,可以幫助它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統。
  2. 菌型多樣性:根據莢膜多糖的不同,肺炎鏈球菌可以分為90多種不同的血清型。這些血清型的多樣性使得它難以通過單一疫苗進行全面預防。
  3. 抗生素耐藥性:肺炎鏈球菌對許多抗生素(如青黴素)已經顯示出耐藥性,這是全球公共衛生的一大挑戰。

 

感染肺炎鏈球菌會出現甚麼症狀?

感染肺炎鏈球菌會引起多種疾病,不同的感染類型會出現不同的症狀。以下是幾種常見的肺炎鏈球菌感染及其症狀:

肺炎

肺炎鏈球菌是引起細菌性肺炎的常見病原體。肺炎的症狀包括:

  • 咳嗽(可能帶有痰)
  • 發熱和寒戰
  • 胸痛(尤其在深呼吸或咳嗽時)
  • 呼吸困難或氣促
  • 疲倦和虛弱
腦膜炎

肺炎鏈球菌可以引起細菌性腦膜炎,這是一種危及生命的腦和脊髓膜炎症。腦膜炎的症狀包括:

  • 高燒
  • 劇烈頭痛
  • 頸部僵硬
  • 噁心和嘔吐
  • 光敏感(對光線敏感)
  • 意識模糊或嗜睡
  • 昏迷(嚴重情況下)
中耳炎

特別是小兒常見的中耳炎也可能由肺炎鏈球菌引起。中耳炎的症狀包括:

  • 耳痛
  • 發熱
  • 聽力下降
  • 耳朵有液體滲出
  • 煩躁不安(特別是嬰幼兒)
鼻竇炎

肺炎鏈球菌還能引起鼻竇炎,症狀包括:

  • 鼻塞
  • 膿性鼻涕(黃色或綠色)
  • 面部疼痛或壓迫感(尤其在鼻竇區域)
  • 頭痛
  • 發熱
  • 咳嗽(特別是晚上)
敗血症

敗血症是肺炎鏈球菌感染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可能危及生命。敗血症的症状包括:

  • 高燒或低體溫
  • 寒戰
  • 低血壓
  • 快速心跳
  • 呼吸急促
  • 意識模糊或嗜睡
  • 皮膚出現紅斑或斑點
其他可能的症狀

在某些情況下,肺炎鏈球菌感染可能會導致關節炎或骨髓炎,表現為關節疼痛和腫脹、骨骼疼痛等。

肺炎球菌感染是如何傳播的?

肺炎鏈球菌感染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傳播:

1. 呼吸道飛沫傳播

這是最常見的傳播方式。當感染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會釋放出帶有肺炎鏈球菌的飛沫,這些飛沫可以被周圍的人吸入,從而導致感染。

2. 直接接觸

與感染者的密切接觸,如接吻或擁抱,也可以導致肺炎鏈球菌的傳播。接觸感染者的唾液或鼻涕也可能成為感染途徑。

3. 間接接觸

肺炎鏈球菌可以在環境中存活一段時間,尤其是在潮濕和溫暖的環境中。因此,接觸被污染的物品(如門把手、玩具、餐具等)後,再觸摸自己的口、鼻或眼睛,也有可能導致感染。

4. 無症狀攜帶者

有些人可能攜帶肺炎鏈球菌但不會表現出任何症狀,他們仍然可以將細菌傳播給他人。這些無症狀攜帶者在集體生活環境中,如學校、幼兒園、老人院等,特別容易成為傳播源。

甚麼人士較容易感染肺炎球菌?

個別人士較為容易感染肺炎球菌,包括幼童、長者及其他高危人士如:

  • 曾患侵入性肺炎球菌病
  • 免疫力受損,如無脾臟患者、癌病患者、愛滋病患者等
  • 長期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
  • 植入了人工耳蝸

 

受肺炎鏈球菌感染可怎麼治療
抗生素治療

抗生素是治療肺炎鏈球菌感染的主要手段。然而,由於肺炎鏈球菌對某些抗生素的耐藥性增加,選擇適當的抗生素和劑量至關重要。

 

肺炎鏈球菌感染可怎麼預防

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的措施包括疫苗接種、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其他預防性行動。以下是一些具體的方法:

1. 疫苗接種

接種疫苗是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主要有兩種類型的疫苗:

  • 13價肺炎鏈球菌結合疫苗(PCV13):適用於嬰幼兒、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以及有特定醫療條件的成年人。
  • 23價肺炎鏈球菌多糖疫苗(PPSV23):適用於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2歲及以上的高風險兒童,以及有特定醫療條件的成年人。

這兩種疫苗可以提供對多種肺炎鏈球菌血清型的保護,顯著減少感染的風險。

2. 良好的衛生習慣
  • 經常洗手:用肥皂和清水洗手至少20秒鐘,尤其是在咳嗽、打噴嚏後,以及在接觸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後。
  • 避免用手觸摸面部:避免用未洗的手觸摸眼睛、鼻子和嘴巴。
  • 使用紙巾或肘部遮擋咳嗽和打噴嚏:這可以減少飛沫的傳播。
  • 保持良好的呼吸衛生:經常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3. 健康的生活習慣
  • 均衡飲食:保持營養均衡,增強免疫力。
  • 規律運動:增強體質,提高身體抵抗力。
  • 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保證身體有足夠的休息時間,有助於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
  • 戒煙和限酒:吸煙和過量飲酒會削弱免疫系統,增加感染風險。
4. 避免密切接觸
  • 遠離感染者:避免與患有呼吸道感染症狀的人密切接觸,特別是在流感季節。
  • 避免人群密集場所:在傳染病高發期間,減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
5. 定期清潔和消毒
  • 清潔家居和工作環境:經常清潔和消毒經常接觸的表面,如門把手、電腦鍵盤、手機等。
  • 保持玩具和兒童用品的清潔:特別是家有小孩的家庭,應該經常清洗和消毒玩具和其他兒童用品。
6. 高風險人群的特別措施

對於免疫系統受損或患有慢性疾病的高風險人群,應特別注意防護措施,如避免與感染者接觸,並根據醫生建議接種相關疫苗。

總結來說,通過接種疫苗、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定期清潔和消毒,可以有效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

 

肺炎鏈球菌疫苗的簡介

肺炎鏈球菌疫苗是一種用來預防由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引起的感染的疫苗。這些感染可能包括肺炎、腦膜炎、敗血症以及耳部和鼻竇感染。肺炎鏈球菌是一種可以引起嚴重疾病,特別是在嬰兒、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

種類

肺炎鏈球菌疫苗有兩種類型:

  1. 肺炎鏈球菌多糖疫苗(Pneum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 PPSV23)
    • 名稱:Pneumovax 23
    • 涵蓋範圍:涵蓋23種最常見的肺炎鏈球菌血清型。
    • 適用人群:主要用於65歲及以上的成年人,或患有特定慢性病或免疫抑制狀況的2歲及以上人群。
  2. 肺炎鏈球菌結合疫苗(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PCV13 和 PCV15、PCV20)
    • 名稱:Prevnar 13、Prevnar 15、Prevnar 20
    • 涵蓋範圍:PCV13涵蓋13種血清型,PCV15和PCV20涵蓋更多。
    • 適用人群:主要用於嬰幼兒、老年人和具有高風險的成年人。特定情況下,也可以在其他年齡段使用以提高保護效果。
疫苗機制

這些疫苗通過刺激免疫系統來產生針對肺炎鏈球菌的抗體,從而提供保護。疫苗中的抗原成分來自於肺炎鏈球菌的多糖或其結合物,這些抗原能夠激發免疫反應,但不會引起疾病。

接種建議
  1. 嬰幼兒:接種PCV13是標準的兒童免疫計劃的一部分,通常在2、4、6個月齡和12-15個月齡時接種。
  2. 65歲及以上的成年人:建議接種PCV13或PCV20,隨後接種PPSV23。
  3. 2歲及以上有高風險狀況的個人:如有慢性疾病、免疫抑制狀況或某些特定的醫療條件(如心臟病、肺病、糖尿病等),可能需要接種這些疫苗。
疫苗效益

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顯著降低因肺炎鏈球菌引起的嚴重疾病的風險,包括:

  • 減少肺炎和其他嚴重感染的發病率。
  • 降低住院和死亡率,特別是在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
  • 減少抗生素耐藥性的發展,因為預防感染可以減少抗生素的使用。
副作用
  • 常見副作用:注射部位疼痛、紅腫、硬結,輕微發燒或疲倦。
  • 少見副作用:嚴重的過敏反應(如喉嚨腫脹、呼吸困難),這種情況非常罕見。
總結

肺炎鏈球菌疫苗是預防由肺炎鏈球菌引起的各種嚴重疾病的重要工具。通過接種這些疫苗,可以保護自己和家人免受這些潛在的致命感染。

季節性流行性感冒(流感)與肺炎球菌感染有甚麼關係?

流感會使人更容易患上細菌性社區感染肺炎。繼發性細菌性肺炎是導致流感患者發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肺炎球菌疫苗可與季節性流感疫苗一同接種嗎?

可以。二十三價肺炎球菌多醣疫苗及肺炎球菌結合疫苗可與季節性流感疫苗一同接種,但應使用不同針筒及在不同部位接種。

 

參考資料: 衛生署防護中心

本文章內容由 ShakeMed 團隊 提供並只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不代表ShakeMed 立場,ShakeMed 對任何人因使用或誤用任何信息或內容,或對其依賴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

【胃酸失調 – 2】一文看清胃酸倒流的成因、影響及預防方法

Posted on Categories:全部, 慢性病, 身體檢查, 醫健百科, 醫學專區, 醫療新知
【胃酸失調 - 2】一文看清胃酸倒流的成因、影響及預防方法

【胃酸失調 – 2】一文看清胃酸倒流的成因、影響及預防方法

 

胃酸倒流的原因

胃酸倒流(也稱為胃食管逆流病,GERD)的成因通常涉及食道和胃部的解剖結構異常以及胃酸的正常調節機制出現問題。以下是一些可能導致胃酸倒流的主要原因:

  1. 食道括約肌功能失調:食道底部的括約肌(食道下括約肌)在正常情況下會阻止胃酸逆流至食道。然而,如果這個括約肌功能失調,無法正常緊閉,就會增加胃酸倒流的風險。
  2. 胃腸道壓力增加:腹壓的增加可能促使胃酸逆流至食道。這可能是由於肥胖、懷孕、過飽和、腹部肌肉緊張不良或其他因素引起的。
  3. 食道和胃部解剖結構異常:食道或胃部的解剖結構異常,如食道短、食道飽脹、胃食道括約肌鬆弛等,可能使胃酸更容易逆流至食道。
  4. 食物和飲料:攝入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因、巧克力)、油膩食物、酒精以及食用過量或過快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酸逆流的風險。
  5. 妊娠:妊娠期間,胎兒的生長可能增加腹壓,這可能導致胃酸逆流至食道。
  6. 肥胖:肥胖可能增加腹壓,進而促使胃酸逆流至食道。
  7. 吸煙:吸煙可能會減慢食道的清除逆流物的速度,增加胃酸倒流的風險。
  8. 藥物:某些藥物,如非甾體抗炎藥物(NSAIDs)、鈣通道阻滯劑、鎮痛劑等,可能增加胃酸倒流的風險。

以上因素可能單獨或聯合導致胃酸倒流的發生。如果您經常出現胃酸倒流的症狀,建議諮詢醫生以進行評估和治療。

胃酸倒流對身體的影響

胃酸倒流(胃食管逆流病,GERD)可能對身體產生多種負面影響,這些影響可以影響消化系統、食道和整體生活質量。以下是一些胃酸倒流可能造成的主要影響:

  1. 食道炎症和損傷:反復的胃酸倒流可能導致食道黏膜的炎症和損傷,稱為食道炎症。長期的炎症可能導致食道組織變得更加脆弱,增加潰瘍形成的風險。
  2. 食道潰瘍:長期的胃酸倒流可能導致食道上皮組織的損傷和潰瘍形成,這種情況被稱為食道潰瘍。食道潰瘍可能會引起胸部疼痛、吞嚥困難和出血等問題。
  3. 食道收縮和狹窄:持續的食道炎症和損傷可能導致食道組織增生和纖維化,最終導致食道收縮和狹窄。這可能使食物通過食道時感覺困難和疼痛。
  4. 胸痛和胃灼熱:胃酸倒流通常伴隨著胸痛、胃灼熱、喉嚨灼熱感和喉嚨痛等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會對日常生活造成不適。
  5. 睡眠問題:胃酸倒流可能在睡眠時加劇,導致夜間胃灼熱和不適,進而影響睡眠質量和持續性疲勞。
  6. 喉嚨和口腔問題:胃酸倒流可能引起喉嚨和口腔的不適,包括喉嚨疼痛、聲音沙啞、口腔炎症等問題。
  7. 牙齒問題:胃酸倒流可能導致牙齒酸蝕,進而導致牙齒腐蝕和牙齦問題。
  8. 呼吸道問題:胃酸倒流可能進入呼吸道,引起咳嗽、氣喘和呼吸困難等呼吸道問題。

總的來說,胃酸倒流不僅會對消化系統造成影響,還會影響到整體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因此,如果您經常出現胃酸倒流的症狀,建議尋求醫生的建議和治療。

 

進食後如何避免胃酸倒流

進食後,可以採取一些方法來幫助避免胃酸倒流的發生,減輕胃部不適和胃酸倒流的症狀。以下是一些建議:

  1. 保持坐姿:在進食後保持坐姿或直立姿勢,避免立即躺下或彎腰。這有助於減少胃酸逆流至食道的風險。
  2. 避免過飽和進食:避免過度進食或過量攝取食物。分次進食,控制食量,避免過飽和。
  3. 進食慢慢且充分咀嚼:吃飯時慢慢進食,充分咀嚼食物。這有助於減少胃部壓力和食物消化過程中的氣體產生,減少胃酸倒流的機會。
  4. 避免攝入刺激性食物:避免攝入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因、巧克力等,這些食物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酸倒流的風險。
  5. 飲食選擇:選擇低脂、低脂肪、低酸性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瘦肉、全穀物等,這些食物有助於減少胃酸分泌和減輕消化負擔。
  6. 避免立即做激烈運動:進食後避免立即做激烈的運動或彎腰等動作,這可能增加胃酸倒流的風險。
  7. 控制飲水量:進食時避免過量飲水,過量的飲水可能稀釋胃酸,增加胃酸倒流的風險。
  8. 適度休息:在進食後適度休息,避免立即參與緊張的活動,這有助於促進消化,減輕胃部不適。

總的來說,保持合理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避免過飽和和攝入刺激性食物,可以幫助減輕胃酸倒流的症狀。如果您經常出現胃酸倒流的問題,建議諮詢醫生以尋求專業建議和治療。

 

本文章內容由 ShakeMed 團隊 提供並只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不代表ShakeMed 立場,ShakeMed 對任何人因使用或誤用任何信息或內容,或對其依賴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

【胃酸失調 – 1】經常消化不良、胃灼熱等症狀? 您很可能出現胃酸失調了 

Posted on Categories:全部, 慢性病, 醫健百科, 醫學專區, 醫療新知
【胃酸失調 - 1】經常消化不良、胃灼熱等症狀? 您很可能出現胃酸失調了

【胃酸失調 – 1】經常消化不良、胃灼熱等症狀? 您很可能出現胃酸失調了 

 

胃酸的作用

胃酸在消化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消化蛋白質:
    • 胃酸能夠促進蛋白質的消化。在胃部,胃酸會激活胃蛋白酶,這是一種消化蛋白質的酶,有助於將蛋白質分解成更小的肽段,以便更容易被胃內的消化酶分解成氨基酸。
  2. 殺死細菌:
    • 胃酸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殺死進入胃部的大多數細菌和病毒。這有助於保護身體免受食物中的病原體的感染,從而維護腸道健康。
  3. 促進鐵和鈣的吸收:
    • 胃酸可以幫助身體吸收鐵和鈣。鐵和鈣是人體所需的重要礦物質,它們的吸收需要適當的胃酸濃度。
  4. 啟動消化酶的作用:
    • 胃酸能夠激活胃內的其他消化酶,如胃蛋白酶和胃澱粉酶,從而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吸收。
  5. 維持胃部pH值:
    • 胃酸可以幫助維持胃部的酸性環境,這有助於防止病原體的生長和繁殖,並幫助其他消化過程的進行。

總的來說,胃酸在消化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和營養吸收,還能保護身體免受病原體的感染。然而,過量或不足的胃酸都可能導致胃部問題,如胃灼熱、胃潰瘍等,因此保持胃酸平衡對於維護胃部健康至關重要。

 

胃酸的運作過程

胃酸是由胃壁中的特殊細胞(稱為壁細胞)分泌的,其運作過程涉及多個步驟和因素:

  1. 刺激因素:
    • 胃酸的分泌通常受到神經和荷爾蒙的調節。食物進入胃部後,胃部的神經會受到刺激,尤其是由於食物的機械性刺激和化學性刺激(如食物中的蛋白質和胃酸反應)。胃黏膜細胞也會受到胃內pH的影響,當pH值上升時,會促進胃酸的分泌。
  2. 胃酸分泌:
    • 刺激下,壁細胞會分泌氫離子(H+)和氯離子(Cl-),這兩種離子結合後形成氫氯酸(HCl),即胃酸。胃酸的分泌主要通過質子泵完成,這是壁細胞中的一種特殊蛋白質,它能夠將氫離子從細胞內排出,進而增加胃酸的濃度。
  3. 胃酸的作用:
    • 胃酸主要在胃內發揮消化作用。它降低胃內的pH值,創造一個酸性環境,有助於活化和加速胃內的消化酶的作用。胃酸還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殺死進入胃部的大多數細菌和病毒,從而保護身體免受食物中的病原體的感染。
  4. 胃酸分泌的調節:
    • 胃酸分泌受到多種調節機制的影響,包括神經、荷爾蒙和局部因子。神經調節主要通過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進行,其中副交感神經促進胃酸的分泌,而交感神經則抑制分泌。荷爾蒙調節主要由腎上腺素和胃腸激素進行,這些物質能夠直接影響壁細胞的分泌活性。此外,局部因子如胃黏膜細胞的pH值也能影響胃酸的分泌。

總的來說,胃酸的運作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多種調節機制和因素。它的正常分泌對於維持消化系統的健康和功能至關重要。

胃酸失調的原因

胃酸失調可能是由於多種因素導致的,其中一些主要的原因包括:

  1.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常見的胃部細菌,感染這種細菌可能會導致胃酸分泌異常,包括增加或減少。這可能導致胃酸過多或不足的情況。
  2. 飲食和生活方式:
    • 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對胃酸分泌有很大影響。攝入過多的辛辣、油膩、酸性或刺激性食物、過度飲酒、吸煙、食用大量咖啡因、食用過多的食物以及食用太快等都可能導致胃酸失調。
  3. 非甾體抗炎藥物(NSAIDs)*:
    • 長期或過量使用NSAIDs(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可能會損傷胃黏膜,導致胃酸分泌增加,從而引起胃酸失調。
  4. 胃潰瘍或胃食管逆流病(GERD):
    • 胃潰瘍和胃食管逆流病是與胃酸失調相關的常見疾病。胃潰瘍可能導致胃酸過多,而GERD則可能導致胃酸逆流至食道,引起疼痛和不適。
  5. 慢性壓力和焦慮:
    • 長期的壓力和焦慮可能會對神經系統產生負面影響,從而影響胃部神經的正常功能,導致胃酸分泌異常。
  6. 胃酸過量或不足的遺傳因素:
    • 有些人可能天生就存在胃酸過量或不足的情況,這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7. 胃部手術:
    • 曾進行胃部手術,如胃切除手術或胃重建手術,可能會影響胃酸分泌和調節機制,導致胃酸失調。
  8. 其他疾病或症狀:
    • 其他疾病或症狀,如胃炎、胃潰瘍、腸胃道感染、自體免疫性疾病等,都可能導致胃酸失調。

胃酸失調可能會導致胃部不適、消化不良、胃灼熱等症狀,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建議尋求醫療專業的建議和治療。

 

胃酸過多或不足可引致什麼問題?

胃酸過多或不足都可能導致一系列胃部問題和相關症狀,包括:

胃酸過多(胃酸過剩)可能導致:

  1. 胃潰瘍:長期的胃酸過多可能導致胃黏膜受損和潰瘍形成,稱為胃潰瘍。
  2. 十二指腸潰瘍:胃酸過多也可能導致十二指腸潰瘍的形成,這是在十二指腸(小腸的一部分)的黏膜上形成的潰瘍。
  3. 胃食管逆流病(GERD):過量的胃酸可能導致胃內液體逆流至食道,引起胃食管逆流病,導致胃灼熱、胸口灼熱感和其他不適。
  4. 胃炎:長期的胃酸過多可能導致胃黏膜炎症,稱為胃炎,這可能導致胃部不適、消化不良和其他症狀。
  5. 食道炎症和食道潰瘍:胃酸過多也可能導致食道黏膜受損和潰瘍形成,引起食道炎症和食道潰瘍。

胃酸不足可能導致:

  1. 消化不良:胃酸不足可能導致食物消化不良,因為胃酸在消化蛋白質和其他食物成分中起重要作用。
  2. 營養吸收問題:胃酸不足可能影響某些營養素(如鐵、鈣、維生素B12等)的吸收,導致營養不良和相關問題,如貧血等。
  3. 胃腸感染風險增加:胃酸不足可能增加腸胃道感染的風險,因為胃酸對殺死進入胃部的細菌和病毒至關重要。

這些問題可能對個人的生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並且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問題。因此,對於胃酸過多或不足的症狀,應該尋求醫療專業的建議和治療。

如何改善胃酸失調

改善胃酸失調的方法取決於胃酸過多或不足的具體情況。這裡提供了一些常見的方法,可以幫助改善胃酸失調:

胃酸過多的情況下:

  • 飲食調整:
  • 避免攝入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因、巧克力、酒精等。
  • 避免大量食用油膩、油炸食品,以及過熱或過冷的食物。
  • 增加高纖維食物的攝入,如蔬菜、水果、全穀物等。
  • 飲食節制:
  • 分多次進食,避免過飽和過度進食。
  • 避免在睡前2-3小時內進食,以減少睡眠時胃酸的分泌。
  • 適量運動:
  • 適度的運動可以促進胃腸道的蠕動,幫助消化,但避免劇烈運動或彎腰等動作,以免加重胃酸倒流。
  • 減少壓力:
  • 學習有效的應對壓力的方法,如放鬆練習、冥想、呼吸運動等,有助於減少胃酸分泌。
  • 醫療處置:
  • 如果胃酸過多嚴重,可能需要藥物治療,如質子泵抑制劑(PPIs)或H2受體拮抗劑等,以減少胃酸分泌。

胃酸不足的情況下:

  • 飲食調整:適量攝取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瘦肉、魚類等。避免長時間禁食或食用過多的精致食品,以避免刺激胃酸分泌。
  • 飲食節制:分多次進食,避免過度飢餓或過度進食。避免在睡前2-3小時內進食,以減少睡眠時胃酸的分泌。
  • 嚼食充分:嚼食充分有助於增加唾液的分泌,唾液中含有碱性成分,有助於中和胃酸。
  • 避免過量飲水:過量飲水可能稀釋胃酸,進一步減少消化過程中的胃酸。
  • 醫療處置:在醫生的建議下可能需要補充胃酸或促進胃酸分泌的藥物。

通用建議:

  • 確保有足夠的睡眠時間和良好的睡眠品質。
  • 避免過度使用抗生素,因為它們可能影響腸道菌群和胃酸分泌。
  • 盡量減少吸煙和飲酒的習慣。

如果您對自己的胃酸失調感到困擾,建議諮詢醫生以獲得專業建議和治療。

 

* https://www.med.hku.hk/zh-hk/media/knowledge-exchange/newspaper-columns/2021/dec/learn-more-about-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

本文章內容由 ShakeMed 團隊 提供並只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不代表ShakeMed 立場,ShakeMed 對任何人因使用或誤用任何信息或內容,或對其依賴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

【胃炎】經常無端胃痛? 胃炎也分生理性或心理性 | 慢性胃炎隱憂多| 處理不善可致胃潰瘍或胃癌

Posted on Categories:全部, 慢性病, 醫健百科, 醫學專區, 醫療新知
【胃炎】經常無端胃痛? 胃炎也分生理性或心理性 | 慢性胃炎隱憂多| 處理不善可致胃潰瘍或胃癌

【胃炎】經常無端胃痛? 胃炎也分生理性或心理性 | 慢性胃炎隱憂多| 處理不善可致胃潰瘍或胃癌

 

慢性胃炎的成因

慢性胃炎是指胃內壁的長期炎症,這種炎症可能會導致胃內壁的損傷和萎縮。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慢性胃炎成因:

  1. 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H. pylori)是引起慢性胃炎的最常見原因。這種細菌可以破壞胃內壁的保護層,導致炎症。

  1. 長期使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

例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這些藥物會損傷胃內壁,導致慢性炎症。

  1. 飲酒和吸煙

過量飲酒和吸煙會刺激胃內壁,導致炎症和損傷。

  1.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胃炎是一種免疫系統攻擊胃內壁細胞的疾病,導致胃壁損傷和炎症。

  1. 飲食習慣不良

經常食用辛辣、油膩、酸性或刺激性食物,會對胃內壁造成持續的刺激和損傷。

  1. 壓力和焦慮

長期的壓力和焦慮會影響胃腸道功能,導致胃酸分泌異常,從而引起胃內壁的炎症。

  1. 胃酸分泌異常

過多的胃酸會損傷胃內壁,導致炎症。這可能與飲食、生活習慣或其他疾病有關。

  1. 反流性疾病

胃食管反流病(GERD)或膽汁反流會導致胃內壁的持續刺激和損傷,從而引起慢性胃炎。

  1. 年齡因素

隨著年齡增長,胃內壁的保護功能可能減弱,更容易受到損傷和炎症。

  1. 遺傳因素

有些人可能因為遺傳因素而更容易患上慢性胃炎。

  1. 其他感染

除了幽門螺桿菌外,其他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也可能引起胃內壁的慢性炎症。

  1. 胃腸道手術

先前的胃腸道手術可能會改變胃內壁的結構和功能,增加慢性胃炎的風險。

慢性胃炎的成因複雜,通常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若懷疑自己患有慢性胃炎,建議及時就醫診斷,並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和管理,以減少併發症的風險。治療方法可能包括抗生素治療(針對幽門螺桿菌感染)、使用抗酸藥物、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等。

 

慢性胃炎的症狀

慢性胃炎的症狀可能是輕微的或間歇性的,但隨著病情進展,症狀可能會變得更為顯著和持續。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慢性胃炎症狀:

  1. 胃部不適或疼痛:
    • 上腹部(胃部)持續或間歇性的疼痛、灼熱感或不適,通常在進食後加劇。
  2. 消化不良:
    • 消化不良症狀如胃脹氣、飽脹感、打嗝和反酸。
  3. 噁心和嘔吐:
    • 噁心感常見,有時伴隨嘔吐,嘔吐物可能含有血絲或咖啡色物質(消化過的血液)。
  4. 食欲不振:
    • 由於胃部不適,患者可能會失去食欲,對食物產生厭惡感。
  5. 體重減輕:
    • 由於食欲不振和營養吸收不良,體重可能減輕。
  6. 腹脹和腹部不適:
    • 腹部脹氣和不適,特別是在進食後。
  7. 黑便或血便:
    • 嚴重的胃炎可能導致胃內壁出血,表現為黑便(消化過的血液)或帶血的糞便。
  8. 疲倦和虛弱:
    • 長期的胃部不適和營養攝取不足可能導致疲倦和虛弱感。
  9. 上腹部壓痛:
    • 醫生在體檢時按壓上腹部,患者可能感到疼痛。
  10. 口中有異味:
    • 由於胃酸倒流或消化不良,口中可能有異味。

慢性胃炎的症狀可能與其他胃腸道疾病的症狀相似,因此,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建議及時就醫,進行詳細檢查和診斷。醫生可能會進行胃鏡檢查、幽門螺桿菌檢測、血液檢查等,以確定具體病因並制定適當的治療計劃。

 

慢性胃炎可引致什麼疾病?

慢性胃炎是一種長期存在的胃黏膜炎症,如果未得到適當的治療和管理,可能會引發以下一些疾病或併發症:

  1. 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
    • 長期的胃炎可導致胃內壁或十二指腸內壁的潰瘍形成,這些潰瘍可能會導致出血、疼痛和消化道穿孔。
  2. 胃癌:
    • 慢性胃炎,特別是萎縮性胃炎(由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與胃癌的發生有關。長期的胃黏膜炎症可能導致組織異常增生和癌變。
  3. 貧血:
    • 胃炎可能影響食物的吸收和營養的利用,尤其是鐵和維生素B12的吸收。這可能導致貧血,包括缺鐵性貧血和維生素B12缺乏性貧血。
  4. 胃出血:
    • 胃黏膜炎症和胃潰瘍增加了胃部組織的脆弱性,使其更容易受到損傷並出血。胃出血可能導致黑便或嘔血等症狀。
  5. 胃穿孔:
    • 若胃潰瘍嚴重且未得到適當治療,可能會導致穿孔,這是一種極為嚴重和急性的狀況,需要立即治療。
  6. 食道炎症和食道潰瘍:
    • 慢性胃炎和胃食管反流病(GERD)之間存在聯繫,後者可能導致食道炎症和潰瘍形成。
  7. 消化不良:
    • 慢性胃炎可能影響胃的正常功能,包括消化食物和吸收養分,進而導致消化不良的症狀,如胃脹氣、打嗝、反酸等。

這些疾病和併發症的發生與胃炎的嚴重程度、持續時間以及治療和管理措施有關。因此,及時診斷、適當治療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預防這些併發症至關重要。

 

預防和管理慢性胃炎的方法

預防和管理慢性胃炎是維持胃部健康的重要一環。以下是一些預防和管理慢性胃炎的方法:

  1. 健康飲食:
    • 選擇均衡的飲食,包括蔬菜、水果、全穀物和蛋白質來源,避免食用過多的油脂、辛辣、刺激性或酸性食物。
  2. 避免過量飲酒和吸煙:
    • 過量飲酒和吸煙都可能加重胃部不適和炎症,應盡量限制或戒除這些不良習慣。
  3. 減少咖啡因攝入:
    • 咖啡因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部不適的風險,因此應該減少咖啡、茶和含咖啡因的飲料的攝入。
  4. 避免長期使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
    • 長期或過量使用NSAIDs,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能導致胃黏膜炎症和潰瘍形成,應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5. 應對壓力:
    • 學習有效的應對壓力和焦慮的方法,如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有助於減輕胃部不適。
  6. 定期就醫檢查:
    • 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特別是對於有慢性胃炎家族史或高風險的人群。早期發現和治療可能有助於預防疾病的進一步惡化。
  7. 合理使用藥物:
    • 如果必須使用NSAIDs或其他可能對胃黏膜造成刺激的藥物,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並盡量避免長期使用。*
  8.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 包括規律運動、充足睡眠、保持適當的體重等,這些都有助於維持整體身體健康,包括胃部健康。
  9. 避免過度食用抗酸藥物:
    • 長期使用抗酸藥物可能會導致胃部菌群失衡和其他副作用,應在醫生的建議下使用。
  10.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 包括適當的食物處理、避免食用不新鮮或受污染的食物,有助於預防食物中毒和消化道感染。

這些方法可以幫助預防慢性胃炎的發生或減少其風險,同時也有助於維持整體胃部健康。若出現胃部不適或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進行診斷和治療。

如果分辨胃炎是生理還是心理?

分辨胃炎是生理還是心理的原因可能需要專業醫生的評估和診斷,因為胃炎可以由多種生理和心理因素引起,有時兩者之間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生理原因

  1. 幽門螺桿菌感染:這是最常見的生理原因之一,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能導致胃內壁炎症和胃炎。
  2. *非甾體抗炎藥(NSAIDs)使用:長期或過量使用NSAIDs可能會刺激胃黏膜,導致胃炎。
  3. 飲食因素:攝入過多的辛辣、油膩、酸性或刺激性食物也可能引起胃炎。
  4. 壓力和焦慮:情緒壓力和焦慮也可能對胃黏膜產生影響,導致胃炎。

心理原因

  1. 壓力和焦慮:情緒壓力和焦慮可以影響自律神經系統的功能,進而影響胃部消化功能和胃酸分泌。
  2. 飲食行為:心理因素可能影響一個人的飲食習慣,例如過度進食或食用不健康的食物,這可能導致消化不良和胃炎。

分辨方法

  1. 身體症狀:生理胃炎通常伴隨著身體症狀,如胃部不適、疼痛、消化不良等,而心理因素引起的胃炎可能會更多地表現為消化不良、食慾改變、胃部不適等症狀。
  2. 情緒狀態:如果胃部症狀與情緒狀態有關,如在焦慮或壓力加劇時出現胃部不適,這可能暗示胃炎與心理因素有關。

然而,有時生理和心理因素可能交互作用,使得胃炎的症狀更加複雜,因此確定胃炎的原因可能需要綜合考慮生理、心理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建議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進行詳細的評估和診斷。

* https://www.med.hku.hk/zh-hk/media/knowledge-exchange/newspaper-columns/2021/dec/learn-more-about-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

本文章內容由 ShakeMed 團隊 提供並只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不代表ShakeMed 立場,ShakeMed 對任何人因使用或誤用任何信息或內容,或對其依賴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

 

 

【常見肝病】一文看清病毒性與非病毒性肝炎 | 急性肝炎可變慢性肝炎 | 慢性肝炎又可演變成肝硬化甚至是肝癌

Posted on Categories:全部, 慢性病, 醫健百科, 醫學專區, 醫療新知
一文看清病毒性與非病毒性肝炎

【常見肝病】一文看清病毒性與非病毒性肝炎 | 急性肝炎可變慢性肝炎 | 慢性肝炎又可演變成肝硬化甚至是肝癌

什麼是肝炎?

肝炎是指肝臟的炎症,這種炎症可以由多種原因引起。最常見的肝炎類型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但肝炎也可以由其他因素引起,包括藥物、毒素、酒精以及自身免疫疾病。以下是對各種類型肝炎的簡要介紹:

病毒性肝炎

  1. 甲型肝炎 (Hepatitis A)
    • 傳播途徑:主要通過食物或水的糞口途徑傳播。
    • 症狀:包括發燒、疲倦、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痛、黃疸(皮膚和眼白變黃)。
    • 預防:接種甲型肝炎疫苗、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飲用安全的水。
  2. 乙型肝炎 (Hepatitis B)
    • 傳播途徑:通過血液、性接觸及從母親傳給新生兒傳播。
    • 症狀:急性乙型肝炎症狀包括發燒、乏力、食慾不振、腹痛、深色尿液、黃疸。慢性乙型肝炎可能長期無症狀,但會導致肝硬化和肝癌。
    • 預防:接種乙型肝炎疫苗、避免共用針頭、實行安全性行為。
  3. 丙型肝炎 (Hepatitis C)
    • 傳播途徑:主要通過血液傳播,例如共用針頭或輸血。
    • 症狀:急性丙型肝炎可能無症狀,慢性丙型肝炎可以導致肝硬化和肝癌。
    • 預防:目前沒有疫苗,預防措施包括避免共用針頭和確保醫療器械的安全。
  4. 丁型肝炎 (Hepatitis D)
    • 傳播途徑:只有在乙型肝炎病毒存在的情況下才能感染丁型肝炎,通過血液傳播。
    • 症狀:類似於乙型肝炎,但可能更加嚴重。
    • 預防:通過接種乙型肝炎疫苗間接預防。
  5. 戊型肝炎 (Hepatitis E)
    • 傳播途徑:通過糞口途徑傳播(指病原體通過食物、飲水或其他方式進入口腔,引起感染和疾病),通常是飲用受污染的水。
    • 症狀:類似於甲型肝炎,包括發燒、疲倦、食慾不振、黃疸等。
    • 預防: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飲用安全的水。

非病毒性肝炎

  1. 酒精性肝炎
    • 原因:長期過量飲酒。
    • 症狀:包括腹痛、黃疸、乏力、食慾不振。
    • 預防:限制或戒除酒精攝入。
  2. 藥物性肝炎
    • 原因:某些藥物或毒素對肝臟的損害。
    • 症狀:類似於其他類型的肝炎,視藥物毒性而定。
    • 預防:避免濫用藥物,遵醫囑服藥。
  3. 自身免疫性肝炎
    • 原因:免疫系統攻擊肝細胞。
    • 症狀:疲倦、黃疸、關節痛、腹痛。
    • 治療:使用免疫抑制劑控制病情。

肝炎的治療和預防因病因而異,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接種適當的疫苗和定期體檢對於維護肝臟健康至關重要。如果出現疑似肝炎的症狀,應及時就醫以便早期診斷和治療。

肝炎分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若然急性肝炎未能完全治癒或控制時,可能轉變為慢性肝炎。而慢性肝炎是一種持續性炎症,會逐漸損害肝臟功能。

急性肝炎與慢性肝炎的分別?

急性肝炎與慢性肝炎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發病時間、病程持續時間、病因和病情的進展。以下是急性肝炎與慢性肝炎的詳細比較:

急性肝炎

定義:

  • 急性肝炎是指肝臟的急性炎症,通常在感染或暴露後的短時間內(數周至數月)出現。

病程:

  • 病程一般較短,持續幾周到幾個月。
  • 大多數患者能完全康復,少數情況下可能發展為急性肝功能衰竭或轉變為慢性肝炎。

病因:

  • 病毒感染:最常見的是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
  • 藥物和毒素:某些藥物、毒素或化學品。
  • 酒精:過量飲酒。
  • 自身免疫:免疫系統攻擊肝細胞。

症狀:

  • 突然發作的乏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痛、黃疸(皮膚和眼白變黃)、深色尿液、淺色大便和發熱。

治療和預後:

  • 治療主要是對症支持,包括休息、營養支持和避免肝毒性物質。
  • 大多數患者能完全康復,但嚴重病例可能需要住院治療。

慢性肝炎

定義:

  • 慢性肝炎是指肝臟的長期持續性炎症,通常持續超過六個月。

病程:

  • 病程較長,可能持續多年甚至終生。
  • 慢性肝炎可進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和肝癌。

病因:

  • 病毒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是最常見的原因。
  • 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肝炎。
  • 酒精:長期過量飲酒。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與肥胖、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相關。

症狀:

  • 症狀可能較輕微或無症狀,包括持續性疲勞、食慾不振、腹部不適和反覆發作的黃疸。
  • 隨病情進展,可能出現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的症狀,如腹水、腿部水腫、出血傾向和精神混亂。

治療和預後:

  • 治療針對病因,包括抗病毒藥物(如針對HBV和HCV的抗病毒治療)、免疫抑制劑(針對自身免疫性肝炎)、戒酒和控制相關代謝疾病(如肥胖、糖尿病)。
  • 早期診斷和適當治療可以延緩疾病進展,提高生活質量。

急性肝炎:發病迅速,病程短暫,症狀明顯,多數能完全康復,但嚴重病例可能迅速惡化。慢性肝炎:發病緩慢,病程持續,可能無明顯症狀,但長期會導致嚴重的肝臟損害,如肝硬化和肝癌。理解這兩種類型肝炎的區別有助於早期診斷、適當治療和有效預防肝病的進展。

慢性肝炎如何發展成肝硬化?

慢性肝炎發展成肝硬化是一個逐漸進行的過程,主要由於長期持續的肝臟炎症和損傷引起。以下是這一過程的詳細機制和相關因素:

慢性肝炎的發展過程

  • 持續的炎症反應:
  • 慢性肝炎,特別是由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或自身免疫性肝炎引起的,會導致肝臟持續性的炎症反應。
  • 長期的炎症會損害肝細胞,導致肝細胞的死亡和再生。
  • 纖維化形成:
  • 肝細胞死亡和再生的過程中,肝臟內的纖維組織(主要是膠原蛋白)會逐漸積累,形成纖維化。
  • 纖維化是肝臟對損傷的一種修復反應,但過度的纖維化會破壞肝臟的正常結構和功能。
  • 纖維化進展到肝硬化:
  • 隨著纖維化的不斷進展,肝臟的正常組織會被大量纖維組織取代,形成硬結節,這就是肝硬化。
  • 肝硬化是纖維化的晚期階段,屬於不可逆的肝臟病變。

影響因素

  • 病毒負荷和基因型:
  • 高病毒載量和某些病毒基因型(如HBV的某些基因型)會加速肝纖維化的進展。
  • 持續的肝損傷:
  • 持續的肝臟炎症和損傷(如飲酒、脂肪肝)會加重肝纖維化。
  • 宿主因素:
  • 年齡、性別、遺傳背景、免疫狀況等都會影響肝纖維化的進程。
  • 共感染和共病:
  • HIV、HDV共感染和代謝綜合徵(如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會加速肝纖維化。

從慢性肝炎到肝硬化的過程

  • 早期纖維化:
  • 肝臟內出現小範圍的纖維化區域,通常無明顯症狀。
  • 中期纖維化:
  • 纖維化區域擴大,影響肝臟的血液流動和功能,可能出現輕度症狀如乏力、食慾減退。
  • 晚期纖維化(肝硬化):
  • 肝臟結構嚴重受損,大量正常肝組織被纖維組織取代,形成結節狀硬化。
  • 肝硬化可導致一系列嚴重併發症,如門脈高壓、食道靜脈曲張、腹水、肝性腦病變和肝癌。

預防和治療

  • 早期診斷和治療:
  • 及時診斷和治療慢性肝炎是預防肝硬化的關鍵。抗病毒治療(如針對HBV和HCV的抗病毒藥物)、免疫抑制治療(針對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可以減少肝臟損傷。
  • 監測和隨訪:
  • 定期進行肝功能和肝纖維化評估(如肝臟超聲、瞬時彈性成像、肝活檢)有助於監測疾病進展。
  • 健康生活方式:
  • 戒酒、保持健康體重、均衡飲食和適當運動有助於減少肝臟負擔。
  • 治療相關併發症:
  • 對於已經出現的肝硬化患者,需要積極治療和管理併發症,如使用利尿劑治療腹水、內鏡治療食道靜脈曲張等。

慢性肝炎進展為肝硬化是一個複雜而漸進的過程,涉及持續的肝臟炎症、纖維化形成和纖維化進展到肝硬化。及早診斷和治療慢性肝炎、減少持續的肝損傷和監測疾病進展對於預防肝硬化至關重要。

如已確診為慢性肝炎, 應如何應對以避免病情惡化?

如果已經感染病毒性肝炎或確診為慢性肝炎,積極的應對措施對於避免病情惡化和維持肝臟健康至關重要。以下是具體的應對策略:

1. 醫療管理

遵循醫療建議和治療計劃:

  • 定期隨訪:定期到醫院進行肝功能檢查和病毒載量測試,監測疾病進展和治療效果。
  • 抗病毒治療:針對慢性乙型肝炎(HBV)和丙型肝炎(HCV),按照醫生的建議接受抗病毒治療。例如,恩替卡韋、替諾福韋(針對HBV)和直接抗病毒藥物(DAAs,針對HCV)。
  • 免疫抑制治療:針對自身免疫性肝炎,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劑(如類固醇、硫唑嘌呤)。
  • 監測併發症:如有肝硬化,需特別注意門脈高壓、腹水、食道靜脈曲張等併發症,並及時治療。

2. 健康生活方式

戒酒:

  • 酒精會加重肝損傷,必須完全戒酒。

健康飲食:

  • 均衡飲食,增加新鮮蔬菜、水果、全穀類和蛋白質的攝入,減少高脂肪、高糖和高鹽食物的攝入。
  • 避免生食海鮮和未煮熟的食物,防止進一步感染。

保持健康體重:

  • 維持適當體重,避免肥胖,因為肥胖會增加肝臟負擔,導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規律運動:

  • 進行適量的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和維持健康體重。

3. 預防措施

疫苗接種:

  • 如果未接種過乙型肝炎疫苗,應接種以預防HBV感染。
  • 針對高風險人群(如慢性肝病患者),建議接種甲型肝炎疫苗。

避免肝毒性物質:

  • 避免使用對肝臟有害的藥物,除非在醫生指導下。
  • 避免接觸有毒化學品和毒素。

安全行為:

  • 實行安全性行為,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針頭和個人衛生用品。

4. 心理支持和教育

心理支持:

  • 慢性肝病可能會給患者帶來心理壓力,尋求心理支持和輔導可以幫助應對。

健康教育:

  • 瞭解疾病知識和自我管理技巧,積極參加相關的患者教育課程。

5. 其他醫療措施

監測和治療併發症:

  • 對於肝硬化患者,需定期檢查以預防和早期發現併發症,如門脈高壓、食道靜脈曲張、腹水等。
  • 必要時進行內鏡檢查和治療。

肝移植:

  • 對於終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可能是唯一的治療選擇。
總結

面對病毒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應積極遵循醫療建議,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監測病情,預防和治療併發症。這些措施有助於控制病情,減少肝損傷,延緩疾病進展,並提高生活質量。

本文章內容由 ShakeMed 團隊 提供並只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不代表ShakeMed 立場,ShakeMed 對任何人因使用或誤用任何信息或內容,或對其依賴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

【常見肝病】一文看清脂肪肝成因、對身體影響、治療方法及預防措施

Posted on Categories:全部, 慢性病, 醫健百科, 醫學專區, 醫療新知
【常見肝病】一文看清脂肪肝成因、對身體影響、治療方法及預防措施

【常見肝病】一文看清脂肪肝成因、對身體影響、治療方法及預防措施

脂肪肝是由於肝細胞內脂肪過量積聚引起的常見肝臟疾病,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雖然多數早期無明顯症狀,但隨著病情進展,特別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可能會導致嚴重的肝臟損害如肝纖維化和肝硬化。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體重管理和代謝疾病的控制,可以有效預防和治療脂肪肝,定期檢查和監測病情進展也至關重要。

 

脂肪肝定義

脂肪肝(Fatty liver),又稱肝脂肪變性,是指肝臟細胞內積聚過多的脂肪。這是一種常見的肝臟疾病,當脂肪在肝細胞內過量積累時,會引起肝臟功能的損害。脂肪肝主要分為兩類:酒精性脂肪肝(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FLD)

原因:

  • 由於長期大量飲酒引起。酒精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有毒物質會損害肝細胞,導致脂肪在肝內積聚。

症狀:

  • 大多數早期無明顯症狀,但可能出現疲倦、乏力和右上腹部不適。

治療:

  • 戒酒是最重要的治療措施。戒酒後,肝臟功能通常可以恢復,脂肪沉積減少。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

原因:

  • 與飲酒無關,常見於代謝綜合徵相關病狀,如肥胖、糖尿病、高血脂和高血壓。

症狀:

  • 多數患者無症狀或只有輕微症狀,但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疲倦、乏力、右上腹部不適或疼痛。

分型:

  • 單純性脂肪肝(NAFL):僅有肝內脂肪積聚,無明顯炎症或肝細胞損傷。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在脂肪積聚的基礎上,伴有肝細胞炎症和損傷,可能進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治療:

  • 生活方式改變:包括減重、健康飲食(如地中海飲食)、增加體力活動和運動。
  • 藥物治療:目前尚無特定藥物治療NAFLD,但控制相關代謝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的藥物可以幫助改善病情。
  • 監測和隨訪:定期進行肝功能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監測病情進展。
脂肪肝的預防措施

預防脂肪肝的關鍵在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管理相關代謝疾病。以下是一些具體的預防措施:

1. 健康飲食

  • 均衡飲食:增加新鮮蔬菜、水果、全穀類和瘦肉的攝入,減少高脂肪、高糖和高鹽食物。
  • 減少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攝入:選擇健康的脂肪來源,如橄欖油、堅果和魚類。
  • 控制糖分攝入:避免含糖飲料和過多的糖果、甜點。

2. 維持健康體重

  • 減少體脂:特別是腹部脂肪,保持體重在正常範圍內(BMI 18.5-24.9)。
  • 制定合理的減重目標:每週減少0.5至1公斤體重,避免快速減重。

3. 規律運動

  • 有氧運動: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或騎自行車。
  • 力量訓練:每週至少兩次進行力量訓練,增加肌肉質量,提高代謝率。

4. 限制酒精攝入

  • 避免或限制飲酒:如果飲酒,需遵循適量原則,男性每日不超過2杯標準酒精飲料,女性每日不超過1杯。

5. 管理代謝疾病

  • 控制糖尿病:保持血糖在正常範圍內,通過飲食調整和藥物治療管理糖尿病。
  • 調整血脂:維持健康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必要時服用降脂藥物。
  • 控制血壓:通過飲食、運動和藥物將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內。

6. 定期健康檢查

  • 肝功能檢查:定期進行肝功能和影像學檢查(如超聲波),以早期發現肝臟問題。
  • 代謝指標檢查:定期監測血糖、血脂和血壓等代謝指標。

 

脂肪肝對身體的影響

脂肪肝對身體有多種影響,尤其是在疾病進展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纖維化、肝硬化時。以下是脂肪肝可能對身體造成的一些影響:

1. 肝功能受損

  • 隨著脂肪在肝細胞內的積聚,肝臟功能可能逐漸受損,表現為肝功能測試指標的異常。

2. 肝炎和纖維化

  • 在一些患者中,脂肪肝可能進一步發展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這是一種伴隨肝細胞炎症和損傷的進展形式。
  • 長期的炎症反應可能導致肝細胞死亡和纖維化,進而導致肝硬化。

3. 肝硬化

  • 肝纖維化和纖維化的進一步進展可以導致肝硬化,這是一種不可逆的肝臟病變,其特徵是肝組織的大範圍纖維結締,對肝臟功能造成嚴重影響。

4. 肝癌

  • 部分患有肝硬化的脂肪肝患者可能發展為肝癌,這是一種嚴重的併發症,治療難度較大且預後不良。

5. 代謝綜合征和心血管疾病

  • 脂肪肝常伴隨著代謝綜合征,包括肥胖、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膽固醇等,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6. 其他影響

  • 脂肪肝也與其他健康問題相關聯,如脂肪肝可能增加患上腎臟疾病、胰臟疾病和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總結

脂肪肝不僅是一種單純的肝臟疾病,還可能對全身健康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及早識別和有效管理脂肪肝至關重要,以減少潛在的併發症風險,維護整體健康。

 

本文章內容由 ShakeMed 團隊 提供並只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不代表ShakeMed 立場,ShakeMed 對任何人因使用或誤用任何信息或內容,或對其依賴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

 

 

【常見肝病】晚期肝癌能逆轉期數嗎? |一文看清肝癌成因及治療方法

Posted on Categories:全部, 癌症專區, 身體檢查, 醫健百科, 醫學專區, 醫療新知
一文看清肝癌成因及治療方法

【常見肝病】晚期肝癌能逆轉期數嗎? |一文看清肝癌成因及治療方法

 

肝癌的成因

肝癌的成因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通常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下是一些可能導致肝癌的主要因素:

1. 病毒性肝炎感染

  •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長期慢性感染HBV或HCV是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些病毒可引起肝細胞慢性炎症和肝纖維化,進而增加肝癌發生的風險。

2. 酒精濫用

  • 長期大量飲酒會對肝臟造成嚴重損害,包括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進而增加肝癌的發生風險。

3. 脂肪肝

  •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也與肝癌風險增加相關。脂肪肝可能發展為肝纖維化和肝硬化,進而增加患肝癌的風險。

4. 慢性肝病

  • 長期存在的慢性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遺傳性肝病、長期接觸某些化學物質或藥物,都可能增加肝癌的發生風險。

5. 肝硬化

  • 肝硬化是肝臟組織大量纖維化的狀態,其結構和功能都受到嚴重影響,容易發展為肝癌。

6. 遺傳因素

  • 遺傳基因突變或家族遺傳風險也可能導致肝癌的發生。

7. 環境因素

  • 長期暴露於某些化學物質或環境污染物,如致癌物質或激素,也可能增加患肝癌的風險。

8. 免疫抑制

  • 免疫系統功能受損或抑制,例如器官移植後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肝癌的發生風險也會增加。

總的來說,肝癌的形成是一個多因素、多步驟的過程,包括病毒感染、慢性肝病、環境暴露、遺傳因素等。及早識別並控制這些風險因素,對於降低患肝癌的風險至關重要。及早的篩查、預防措施和治療都能有效減少肝癌的發生和死亡率。

 

肝癌的診斷

肝癌的診斷通常是通過一系列的檢查和測試來確認。以下是常用的肝癌診斷方法:

1. 影像學檢查

  • 超聲波檢查(Ultrasound):超聲波是最常用的檢查方法之一,可以顯示肝臟內部的腫瘤和異常。
  • 計算機斷層掃描(CT):CT掃描可以提供更詳細的肝臟影像,幫助醫生確定腫瘤的大小、位置和是否轉移。
  • 磁共振成像(MRI):MRI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影像,尤其對於評估腫瘤的組織特性有幫助。
  • 磁共振膽道攝影(MRCP):MRCP可以評估肝內外膽管的狀態,檢測是否有膽管受壓或阻塞。

2. 血液檢查

  • 肝功能測試:檢測肝功能指標,如血清谷丙轉氨酶(ALT)、血清谷草轉氨酶(AST)、麩胺酸轉肽酶(GGT)等,可以判斷肝功能是否異常。
  • 腫瘤標記物:檢測血液中的腫瘤標記物,如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雖然不是肝癌的特異性標記物,但可以作為輔助診斷的參考指標。

3. 病理檢查

  • 活組織檢查(Biopsy):通過穿刺取樣,收集患者肝臟組織進行顯微鏡檢查,確定是否存在癌細胞。病理檢查是確診肝癌的金標準,但有時不適用於所有患者,特別是對於肝功能受損的患者。

4. 其他檢查

  • 造影檢查:如肝動脈造影(Hepatic arteriography)和正子斷層掃描(PET-CT)等,用於評估腫瘤的血管供應和代謝情況。
  • 腹水檢查:如果有腹水,可進行腹水測試,檢查其中是否含有癌細胞,以確定是否存在轉移性肝癌。

5. 診斷確認

  • 經過以上檢查後,醫生將綜合分析所有檢查結果,並結合患者的病史和症狀來確定診斷。

肝癌的早期診斷對於治療和預後至關重要,因此及早發現並及時就醫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懷疑患有肝癌,應及早向專業醫生尋求幫助並進行相應的檢查。

 

肝癌的存活率

肝癌的存活率取決於多個因素,包括腫瘤的大小、位置、是否轉移、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以及治療方案的有效性等。一般來說,肝癌的治癒率相對較低,特別是在發現腫瘤已轉移或者已達到晚期時。以下是一些有關肝癌治癒率的一般資訊:

1. 早期肝癌(局部化肝癌)

  • 在早期發現且局限於肝臟的肝癌,如果沒有轉移,治療通常會更容易成功。手術切除是早期肝癌治療的首選方法之一。早期肝癌手術切除的五年生存率可以高達50%至70%左右。

2. 中晚期肝癌(轉移性或局部進展)

  • 在肝癌已轉移或局部進展的情況下,治療較為困難。但較新的治療方法,如局部治療(如射頻消融、微波治療、栓塞治療等)、靶向治療(如多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和免疫療法等,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期,但並不能完全治癒。

3. 轉移性肝癌(晚期)

  • 當肝癌轉移至其他器官或組織,如肺部或骨骼,治療通常較為困難,且預後較差。此時的治療目標通常是控制腫瘤的生長、緩解症狀和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而不是完全治癒。
肝癌的治療

肝癌的治療方法取決於腫瘤的大小、位置、是否轉移、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以及其他因素。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肝癌治療方法:

1. 手術切除

  • 對於局部化且未轉移的早期肝癌,手術切除是首選的治療方法。在手術中,外科醫生會移除包括腫瘤在內的部分或全部患有肝癌的肝臟組織。對於一些符合條件的患者,肝移植也是一個選擇。

2. 局部治療

  • 包括射頻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微波治療(Microwave ablation)、酒精注射療法等。這些治療方法可以直接針對腫瘤進行治療,通過破壞腫瘤細胞來達到控制腫瘤生長的目的。

3. 栓塞治療

  • 包括動脈栓塞和局部放療(Transarterial radioembolization,TARE),這些治療方法通過阻塞肝癌腫瘤的血液供應來控制腫瘤的生長。

4. 化療

  • 使用抗癌藥物來殺死或阻止腫瘤細胞生長。化療通常用於控制腫瘤的進展和緩解症狀,對於轉移性肝癌的效果有限,但在某些情況下仍然可以提供一定的幫助。

5. 靶向治療

  • 靶向藥物可以干擾腫瘤細胞的生長信號傳遞路徑,從而抑制腫瘤的生長和擴散。靶向藥物如索拉非尼(Sorafenib)和列西地尼(Lenvatinib)已被用於治療轉移性肝癌。

6. 免疫療法

  • 通過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攻擊腫瘤細胞。免疫療法如PD-1抑制劑和CTLA-4抑制劑已被用於治療某些轉移性肝癌患者。

7. 支持性治療

  • 包括疼痛管理、營養支持、心理支持等,有助於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以上治療方法可能單獨使用,也可能結合使用,具體選擇治療方案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醫生的建議進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和定期隨訪檢查對於提高肝癌治療的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至關重要。

 

晚期肝癌能逆轉期數嗎?

在晚期轉移性肝癌的情況下,治療的目標通常是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質量,而不是完全逆轉肝癌。然而,一些治療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腫瘤的生長,緩解症狀,並延緩疾病的進展。以下是一些可能用於治療晚期轉移性肝癌的方法:

  1. 靶向治療:靶向藥物可以干擾腫瘤細胞的生長信號傳遞路徑,從而抑制腫瘤的生長和擴散。一些靶向藥物已被用於治療轉移性肝癌,可以延緩疾病的進展和提高生存期。
  2. 免疫療法:免疫療法可以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使其攻擊和破壞腫瘤細胞。例如,PD-1抑制劑和CTLA-4抑制劑等免疫療法已經被用於治療某些轉移性肝癌患者。
  3. 化療和放療:化療和放療可以用於緩解症狀和控制腫瘤的生長。然而,這些治療對於轉移性肝癌的效果通常有限,且會帶來一定的副作用。
  4. 支持性治療:包括疼痛管理、營養支持、心理支持等,有助於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總結

儘管晚期轉移性肝癌的治療目標不是完全逆轉疾病,但合理的治療可以幫助患者控制病情,減緩症狀,並延緩疾病的進展。因此,患者應與醫療團隊密切合作,制定個性化的治療計劃,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生存期和生活質量。

 

本文章內容由 ShakeMed 團隊 提供並只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不代表ShakeMed 立場,ShakeMed 對任何人因使用或誤用任何信息或內容,或對其依賴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