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蛇】一文看清帶狀疱疹(生蛇)原因及症狀| 第一代與第二代帶狀疱疹疫苗(蛇針)的比較

Posted on Categories:全部, 醫健百科, 醫療新知, 預防疫苗
帶狀疱疹(生蛇)

【生蛇】一文看清帶狀疱疹(生蛇)原因及症狀| 第一代與第二代帶狀疱疹疫苗(蛇針)的比較

帶狀疱疹,俗稱“生蛇”,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引起的感染。這種病毒在初次感染時會引起水痘,然後潛伏在神經節中,可能在後來的生活中被重新激活,導致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生蛇)原因
  1. 病毒再激活:帶狀疱疹是由潛伏在神經節中的VZV病毒再激活引起的。這通常發生在免疫系統功能減弱時,如老年人、免疫抑制患者或因疾病或藥物治療導致免疫力下降的人。
  2. 壓力和身體疲勞:過度的壓力和身體疲勞也被認為是觸發病毒再激活的因素之一。
  3. 其他因素:如癌症治療、HIV感染、器官移植或其他原因導致的免疫抑制狀況。
帶狀疱疹(生蛇)症狀

帶狀疱疹的症狀通常包括以下幾個階段:

  1. 前驅期症狀
    • 疼痛和異常感覺:在疱疹出現前幾天,患者可能會在某一皮膚區域感到刺痛、灼痛或麻木。這些感覺通常沿著一個神經節分布。
    • 發燒和頭痛: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輕微的發燒、頭痛或全身不適。
  2. 疹子期
    • 紅疹和水泡:疼痛部位的皮膚會出現紅色丘疹,隨後發展成水泡。這些水泡通常成簇出現,沿著一個神經分布,常見於身體一側。
    • 水泡破裂和結痂:水泡會在數天內破裂,形成潰瘍,然後結痂。
  3. 愈合期
    • 結痂和恢復:水泡結痂後,最終會癒合,通常不留下疤痕,但可能會留下色素沉著。
    • 後遺神經痛:一些患者在皮膚癒合後會經歷長期的疼痛,稱為帶狀疱疹後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這種疼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預防和治療
  1. 疫苗接種:接種帶狀疱疹疫苗(如Shingrix)可以顯著降低帶狀疱疹和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風險。
  2. 抗病毒藥物:如阿昔洛韋(Acyclovir)、伐昔洛韋(Valacyclovir)和泛昔洛韋(Famciclovir),在症狀出現的早期使用,能縮短病程,減輕症狀和降低併發症風險。
  3. 疼痛管理:包括非甾體抗炎藥(NSAIDs)、阿片類藥物、抗癲癇藥物(如加巴噴丁)或抗抑鬱藥物(如三環抗抑鬱藥)等,用於緩解急性疼痛和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了解帶狀疱疹的原因和症狀,有助於及早識別和治療,減少其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帶狀疱疹必定是出過水痘後才會激發?

是的,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引起的,這種病毒在初次感染時會導致水痘。當水痘痊癒後,VZV病毒並不會完全被清除,而是會潛伏在人體的神經節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某些情況下(如免疫系統功能下降、壓力、疲勞等),這些潛伏的病毒可以被重新激活,從而引起帶狀疱疹。

具體機制
  1. 初次感染:人們在首次感染VZV時會出現水痘,這通常發生在兒童期。
  2. 潛伏期:水痘痊癒後,VZV病毒會潛伏在體內的神經系統中,特別是脊髓的後根神經節。
  3. 再激活:當某些條件(如免疫系統功能下降、年老、壓力等)導致免疫力減弱時,潛伏的VZV病毒可以重新激活,沿著神經傳播到皮膚,導致帶狀疱疹。
重要事實
  • 無水痘史的風險:如果一個人從未感染過VZV,也就是從未得過水痘,那麼他/她不會患上帶狀疱疹。但這樣的人仍然可能通過直接接觸帶狀疱疹的水泡液體而感染VZV,導致初次感染(即水痘)。
  • 疫苗影響:接種水痘疫苗的人在免疫系統被激活後,可以防止初次感染VZV。因此,這些人理論上也可以防止日後帶狀疱疹的發生,但疫苗並非百分之百有效。
預防
  1. 水痘疫苗:接種水痘疫苗可以減少初次感染VZV的風險,從而減少未來患帶狀疱疹的可能性。
  2. 帶狀疱疹疫苗:對於已感染過VZV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接種帶狀疱疹疫苗(如Shingrix)可以顯著降低帶狀疱疹和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風險。

總之,帶狀疱疹的發生必須以曾經感染過VZV(即出過水痘)為前提。了解這一點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和預防這種疾病。

帶狀疱疹預防針可預防水痘嗎?

帶狀疱疹預防針主要是用來預防帶狀疱疹及其併發症(如帶狀疱疹後神經痛),並不是用來預防水痘的。水痘和帶狀疱疹雖然是由同一種病毒(VZV)引起,但預防這兩種疾病需要不同的疫苗。

主要疫苗區別
  1. 水痘疫苗:
    • 目標:預防初次感染水痘病毒,從而防止患上水痘。
    • 適用人群:主要給未曾感染過VZV的兒童和成年人接種。
    • 疫苗名稱:常見的水痘疫苗包括Varivax和ProQuad(後者同時預防麻疹、腮腺炎、風疹和水痘)。
  2. 帶狀疱疹疫苗:
    • 目標:預防帶狀疱疹和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 適用人群:主要針對已感染過VZV的成年人,尤其是50歲及以上的人群。
    • 疫苗名稱:常見的帶狀疱疹疫苗包括Zostavax和Shingrix。Shingrix是目前更為推薦的疫苗,因其在預防帶狀疱疹方面更為有效。
疫苗的作用
  • 水痘疫苗:接種水痘疫苗的人,主要是防止初次感染VZV,從而預防水痘。這些人如果在未來某個時候接觸到VZV,他們的免疫系統已經有了針對該病毒的免疫力,能夠迅速做出反應,防止病毒感染或使感染症狀輕微。
  • 帶狀疱疹疫苗:接種帶狀疱疹疫苗的人,已經感染過VZV(出過水痘),此疫苗能增強免疫系統對潛伏病毒的控制能力,從而降低帶狀疱疹病毒再激活的風險。
總結
  • 帶狀疱疹預防針:不能預防水痘,主要是用來預防帶狀疱疹及其併發症。
  • 水痘疫苗:是用來預防初次感染VZV(即水痘),並且接種後可以間接降低未來發生帶狀疱疹的風險。

接種相應的疫苗可以有效預防這兩種疾病,並減少其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帶狀皰疹疫苗(蛇針)比較
帶狀皰疹疫苗(蛇針)比較
  Shingrix(第二代) Zostavax(第一代)
藥廠 葛蘭素史克(GSK) 默沙東(MSD)
疫苗類型 基因重組疫苗 活性減毒疫苗
對象 18歲以上高危人士/

50歲或以上人士

50歲或以上/

曾經生蛇/

擔心生蛇之人士

疫苗認證 美國FDA及歐盟EMA 美國FDA、歐盟EMA

及香港衛生署

接種劑量 2劑

(相隔2-6個月)

1劑
疫苗保護率 50歲以上96.6%

60歲以上97.4%

70歲以上91.3%

80歲以上91.4%

50歲以上69.8%

60歲以上64%

70歲以上41%

80歲以上18%

後遺神經痛

保護效能

≥50歲:100%

≥70歲:89%

≥60歲:66%

≥70歲:67%

預防生蛇

併發症

≥50歲:93.7%

≥70歲:88.8%

沒有相關數據
蛇針有效期 7年 5年
蛇針副作用 接種部位腫痛及發紅、頭痛、

肌肉痛、疲勞、發熱/發冷等

注射後可能會出現

輕微針口疼痛、紅腫

 

本文章內容由 ShakeMed 團隊 提供並只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不代表ShakeMed 立場,ShakeMed 對任何人因使用或誤用任何信息或內容,或對其依賴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

【胃酸失調 – 2】一文看清胃酸倒流的成因、影響及預防方法

Posted on Categories:全部, 慢性病, 身體檢查, 醫健百科, 醫學專區, 醫療新知
【胃酸失調 - 2】一文看清胃酸倒流的成因、影響及預防方法

【胃酸失調 – 2】一文看清胃酸倒流的成因、影響及預防方法

 

胃酸倒流的原因

胃酸倒流(也稱為胃食管逆流病,GERD)的成因通常涉及食道和胃部的解剖結構異常以及胃酸的正常調節機制出現問題。以下是一些可能導致胃酸倒流的主要原因:

  1. 食道括約肌功能失調:食道底部的括約肌(食道下括約肌)在正常情況下會阻止胃酸逆流至食道。然而,如果這個括約肌功能失調,無法正常緊閉,就會增加胃酸倒流的風險。
  2. 胃腸道壓力增加:腹壓的增加可能促使胃酸逆流至食道。這可能是由於肥胖、懷孕、過飽和、腹部肌肉緊張不良或其他因素引起的。
  3. 食道和胃部解剖結構異常:食道或胃部的解剖結構異常,如食道短、食道飽脹、胃食道括約肌鬆弛等,可能使胃酸更容易逆流至食道。
  4. 食物和飲料:攝入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因、巧克力)、油膩食物、酒精以及食用過量或過快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酸逆流的風險。
  5. 妊娠:妊娠期間,胎兒的生長可能增加腹壓,這可能導致胃酸逆流至食道。
  6. 肥胖:肥胖可能增加腹壓,進而促使胃酸逆流至食道。
  7. 吸煙:吸煙可能會減慢食道的清除逆流物的速度,增加胃酸倒流的風險。
  8. 藥物:某些藥物,如非甾體抗炎藥物(NSAIDs)、鈣通道阻滯劑、鎮痛劑等,可能增加胃酸倒流的風險。

以上因素可能單獨或聯合導致胃酸倒流的發生。如果您經常出現胃酸倒流的症狀,建議諮詢醫生以進行評估和治療。

胃酸倒流對身體的影響

胃酸倒流(胃食管逆流病,GERD)可能對身體產生多種負面影響,這些影響可以影響消化系統、食道和整體生活質量。以下是一些胃酸倒流可能造成的主要影響:

  1. 食道炎症和損傷:反復的胃酸倒流可能導致食道黏膜的炎症和損傷,稱為食道炎症。長期的炎症可能導致食道組織變得更加脆弱,增加潰瘍形成的風險。
  2. 食道潰瘍:長期的胃酸倒流可能導致食道上皮組織的損傷和潰瘍形成,這種情況被稱為食道潰瘍。食道潰瘍可能會引起胸部疼痛、吞嚥困難和出血等問題。
  3. 食道收縮和狹窄:持續的食道炎症和損傷可能導致食道組織增生和纖維化,最終導致食道收縮和狹窄。這可能使食物通過食道時感覺困難和疼痛。
  4. 胸痛和胃灼熱:胃酸倒流通常伴隨著胸痛、胃灼熱、喉嚨灼熱感和喉嚨痛等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會對日常生活造成不適。
  5. 睡眠問題:胃酸倒流可能在睡眠時加劇,導致夜間胃灼熱和不適,進而影響睡眠質量和持續性疲勞。
  6. 喉嚨和口腔問題:胃酸倒流可能引起喉嚨和口腔的不適,包括喉嚨疼痛、聲音沙啞、口腔炎症等問題。
  7. 牙齒問題:胃酸倒流可能導致牙齒酸蝕,進而導致牙齒腐蝕和牙齦問題。
  8. 呼吸道問題:胃酸倒流可能進入呼吸道,引起咳嗽、氣喘和呼吸困難等呼吸道問題。

總的來說,胃酸倒流不僅會對消化系統造成影響,還會影響到整體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因此,如果您經常出現胃酸倒流的症狀,建議尋求醫生的建議和治療。

 

進食後如何避免胃酸倒流

進食後,可以採取一些方法來幫助避免胃酸倒流的發生,減輕胃部不適和胃酸倒流的症狀。以下是一些建議:

  1. 保持坐姿:在進食後保持坐姿或直立姿勢,避免立即躺下或彎腰。這有助於減少胃酸逆流至食道的風險。
  2. 避免過飽和進食:避免過度進食或過量攝取食物。分次進食,控制食量,避免過飽和。
  3. 進食慢慢且充分咀嚼:吃飯時慢慢進食,充分咀嚼食物。這有助於減少胃部壓力和食物消化過程中的氣體產生,減少胃酸倒流的機會。
  4. 避免攝入刺激性食物:避免攝入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因、巧克力等,這些食物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酸倒流的風險。
  5. 飲食選擇:選擇低脂、低脂肪、低酸性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瘦肉、全穀物等,這些食物有助於減少胃酸分泌和減輕消化負擔。
  6. 避免立即做激烈運動:進食後避免立即做激烈的運動或彎腰等動作,這可能增加胃酸倒流的風險。
  7. 控制飲水量:進食時避免過量飲水,過量的飲水可能稀釋胃酸,增加胃酸倒流的風險。
  8. 適度休息:在進食後適度休息,避免立即參與緊張的活動,這有助於促進消化,減輕胃部不適。

總的來說,保持合理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避免過飽和和攝入刺激性食物,可以幫助減輕胃酸倒流的症狀。如果您經常出現胃酸倒流的問題,建議諮詢醫生以尋求專業建議和治療。

 

本文章內容由 ShakeMed 團隊 提供並只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不代表ShakeMed 立場,ShakeMed 對任何人因使用或誤用任何信息或內容,或對其依賴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

【胃酸失調 – 1】經常消化不良、胃灼熱等症狀? 您很可能出現胃酸失調了 

Posted on Categories:全部, 慢性病, 醫健百科, 醫學專區, 醫療新知
【胃酸失調 - 1】經常消化不良、胃灼熱等症狀? 您很可能出現胃酸失調了

【胃酸失調 – 1】經常消化不良、胃灼熱等症狀? 您很可能出現胃酸失調了 

 

胃酸的作用

胃酸在消化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消化蛋白質:
    • 胃酸能夠促進蛋白質的消化。在胃部,胃酸會激活胃蛋白酶,這是一種消化蛋白質的酶,有助於將蛋白質分解成更小的肽段,以便更容易被胃內的消化酶分解成氨基酸。
  2. 殺死細菌:
    • 胃酸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殺死進入胃部的大多數細菌和病毒。這有助於保護身體免受食物中的病原體的感染,從而維護腸道健康。
  3. 促進鐵和鈣的吸收:
    • 胃酸可以幫助身體吸收鐵和鈣。鐵和鈣是人體所需的重要礦物質,它們的吸收需要適當的胃酸濃度。
  4. 啟動消化酶的作用:
    • 胃酸能夠激活胃內的其他消化酶,如胃蛋白酶和胃澱粉酶,從而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吸收。
  5. 維持胃部pH值:
    • 胃酸可以幫助維持胃部的酸性環境,這有助於防止病原體的生長和繁殖,並幫助其他消化過程的進行。

總的來說,胃酸在消化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和營養吸收,還能保護身體免受病原體的感染。然而,過量或不足的胃酸都可能導致胃部問題,如胃灼熱、胃潰瘍等,因此保持胃酸平衡對於維護胃部健康至關重要。

 

胃酸的運作過程

胃酸是由胃壁中的特殊細胞(稱為壁細胞)分泌的,其運作過程涉及多個步驟和因素:

  1. 刺激因素:
    • 胃酸的分泌通常受到神經和荷爾蒙的調節。食物進入胃部後,胃部的神經會受到刺激,尤其是由於食物的機械性刺激和化學性刺激(如食物中的蛋白質和胃酸反應)。胃黏膜細胞也會受到胃內pH的影響,當pH值上升時,會促進胃酸的分泌。
  2. 胃酸分泌:
    • 刺激下,壁細胞會分泌氫離子(H+)和氯離子(Cl-),這兩種離子結合後形成氫氯酸(HCl),即胃酸。胃酸的分泌主要通過質子泵完成,這是壁細胞中的一種特殊蛋白質,它能夠將氫離子從細胞內排出,進而增加胃酸的濃度。
  3. 胃酸的作用:
    • 胃酸主要在胃內發揮消化作用。它降低胃內的pH值,創造一個酸性環境,有助於活化和加速胃內的消化酶的作用。胃酸還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殺死進入胃部的大多數細菌和病毒,從而保護身體免受食物中的病原體的感染。
  4. 胃酸分泌的調節:
    • 胃酸分泌受到多種調節機制的影響,包括神經、荷爾蒙和局部因子。神經調節主要通過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進行,其中副交感神經促進胃酸的分泌,而交感神經則抑制分泌。荷爾蒙調節主要由腎上腺素和胃腸激素進行,這些物質能夠直接影響壁細胞的分泌活性。此外,局部因子如胃黏膜細胞的pH值也能影響胃酸的分泌。

總的來說,胃酸的運作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多種調節機制和因素。它的正常分泌對於維持消化系統的健康和功能至關重要。

胃酸失調的原因

胃酸失調可能是由於多種因素導致的,其中一些主要的原因包括:

  1.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常見的胃部細菌,感染這種細菌可能會導致胃酸分泌異常,包括增加或減少。這可能導致胃酸過多或不足的情況。
  2. 飲食和生活方式:
    • 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對胃酸分泌有很大影響。攝入過多的辛辣、油膩、酸性或刺激性食物、過度飲酒、吸煙、食用大量咖啡因、食用過多的食物以及食用太快等都可能導致胃酸失調。
  3. 非甾體抗炎藥物(NSAIDs)*:
    • 長期或過量使用NSAIDs(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可能會損傷胃黏膜,導致胃酸分泌增加,從而引起胃酸失調。
  4. 胃潰瘍或胃食管逆流病(GERD):
    • 胃潰瘍和胃食管逆流病是與胃酸失調相關的常見疾病。胃潰瘍可能導致胃酸過多,而GERD則可能導致胃酸逆流至食道,引起疼痛和不適。
  5. 慢性壓力和焦慮:
    • 長期的壓力和焦慮可能會對神經系統產生負面影響,從而影響胃部神經的正常功能,導致胃酸分泌異常。
  6. 胃酸過量或不足的遺傳因素:
    • 有些人可能天生就存在胃酸過量或不足的情況,這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7. 胃部手術:
    • 曾進行胃部手術,如胃切除手術或胃重建手術,可能會影響胃酸分泌和調節機制,導致胃酸失調。
  8. 其他疾病或症狀:
    • 其他疾病或症狀,如胃炎、胃潰瘍、腸胃道感染、自體免疫性疾病等,都可能導致胃酸失調。

胃酸失調可能會導致胃部不適、消化不良、胃灼熱等症狀,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建議尋求醫療專業的建議和治療。

 

胃酸過多或不足可引致什麼問題?

胃酸過多或不足都可能導致一系列胃部問題和相關症狀,包括:

胃酸過多(胃酸過剩)可能導致:

  1. 胃潰瘍:長期的胃酸過多可能導致胃黏膜受損和潰瘍形成,稱為胃潰瘍。
  2. 十二指腸潰瘍:胃酸過多也可能導致十二指腸潰瘍的形成,這是在十二指腸(小腸的一部分)的黏膜上形成的潰瘍。
  3. 胃食管逆流病(GERD):過量的胃酸可能導致胃內液體逆流至食道,引起胃食管逆流病,導致胃灼熱、胸口灼熱感和其他不適。
  4. 胃炎:長期的胃酸過多可能導致胃黏膜炎症,稱為胃炎,這可能導致胃部不適、消化不良和其他症狀。
  5. 食道炎症和食道潰瘍:胃酸過多也可能導致食道黏膜受損和潰瘍形成,引起食道炎症和食道潰瘍。

胃酸不足可能導致:

  1. 消化不良:胃酸不足可能導致食物消化不良,因為胃酸在消化蛋白質和其他食物成分中起重要作用。
  2. 營養吸收問題:胃酸不足可能影響某些營養素(如鐵、鈣、維生素B12等)的吸收,導致營養不良和相關問題,如貧血等。
  3. 胃腸感染風險增加:胃酸不足可能增加腸胃道感染的風險,因為胃酸對殺死進入胃部的細菌和病毒至關重要。

這些問題可能對個人的生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並且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問題。因此,對於胃酸過多或不足的症狀,應該尋求醫療專業的建議和治療。

如何改善胃酸失調

改善胃酸失調的方法取決於胃酸過多或不足的具體情況。這裡提供了一些常見的方法,可以幫助改善胃酸失調:

胃酸過多的情況下:

  • 飲食調整:
  • 避免攝入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因、巧克力、酒精等。
  • 避免大量食用油膩、油炸食品,以及過熱或過冷的食物。
  • 增加高纖維食物的攝入,如蔬菜、水果、全穀物等。
  • 飲食節制:
  • 分多次進食,避免過飽和過度進食。
  • 避免在睡前2-3小時內進食,以減少睡眠時胃酸的分泌。
  • 適量運動:
  • 適度的運動可以促進胃腸道的蠕動,幫助消化,但避免劇烈運動或彎腰等動作,以免加重胃酸倒流。
  • 減少壓力:
  • 學習有效的應對壓力的方法,如放鬆練習、冥想、呼吸運動等,有助於減少胃酸分泌。
  • 醫療處置:
  • 如果胃酸過多嚴重,可能需要藥物治療,如質子泵抑制劑(PPIs)或H2受體拮抗劑等,以減少胃酸分泌。

胃酸不足的情況下:

  • 飲食調整:適量攝取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瘦肉、魚類等。避免長時間禁食或食用過多的精致食品,以避免刺激胃酸分泌。
  • 飲食節制:分多次進食,避免過度飢餓或過度進食。避免在睡前2-3小時內進食,以減少睡眠時胃酸的分泌。
  • 嚼食充分:嚼食充分有助於增加唾液的分泌,唾液中含有碱性成分,有助於中和胃酸。
  • 避免過量飲水:過量飲水可能稀釋胃酸,進一步減少消化過程中的胃酸。
  • 醫療處置:在醫生的建議下可能需要補充胃酸或促進胃酸分泌的藥物。

通用建議:

  • 確保有足夠的睡眠時間和良好的睡眠品質。
  • 避免過度使用抗生素,因為它們可能影響腸道菌群和胃酸分泌。
  • 盡量減少吸煙和飲酒的習慣。

如果您對自己的胃酸失調感到困擾,建議諮詢醫生以獲得專業建議和治療。

 

* https://www.med.hku.hk/zh-hk/media/knowledge-exchange/newspaper-columns/2021/dec/learn-more-about-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

本文章內容由 ShakeMed 團隊 提供並只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不代表ShakeMed 立場,ShakeMed 對任何人因使用或誤用任何信息或內容,或對其依賴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

【胃炎】經常無端胃痛? 胃炎也分生理性或心理性 | 慢性胃炎隱憂多| 處理不善可致胃潰瘍或胃癌

Posted on Categories:全部, 慢性病, 醫健百科, 醫學專區, 醫療新知
【胃炎】經常無端胃痛? 胃炎也分生理性或心理性 | 慢性胃炎隱憂多| 處理不善可致胃潰瘍或胃癌

【胃炎】經常無端胃痛? 胃炎也分生理性或心理性 | 慢性胃炎隱憂多| 處理不善可致胃潰瘍或胃癌

 

慢性胃炎的成因

慢性胃炎是指胃內壁的長期炎症,這種炎症可能會導致胃內壁的損傷和萎縮。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慢性胃炎成因:

  1. 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H. pylori)是引起慢性胃炎的最常見原因。這種細菌可以破壞胃內壁的保護層,導致炎症。

  1. 長期使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

例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這些藥物會損傷胃內壁,導致慢性炎症。

  1. 飲酒和吸煙

過量飲酒和吸煙會刺激胃內壁,導致炎症和損傷。

  1.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胃炎是一種免疫系統攻擊胃內壁細胞的疾病,導致胃壁損傷和炎症。

  1. 飲食習慣不良

經常食用辛辣、油膩、酸性或刺激性食物,會對胃內壁造成持續的刺激和損傷。

  1. 壓力和焦慮

長期的壓力和焦慮會影響胃腸道功能,導致胃酸分泌異常,從而引起胃內壁的炎症。

  1. 胃酸分泌異常

過多的胃酸會損傷胃內壁,導致炎症。這可能與飲食、生活習慣或其他疾病有關。

  1. 反流性疾病

胃食管反流病(GERD)或膽汁反流會導致胃內壁的持續刺激和損傷,從而引起慢性胃炎。

  1. 年齡因素

隨著年齡增長,胃內壁的保護功能可能減弱,更容易受到損傷和炎症。

  1. 遺傳因素

有些人可能因為遺傳因素而更容易患上慢性胃炎。

  1. 其他感染

除了幽門螺桿菌外,其他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也可能引起胃內壁的慢性炎症。

  1. 胃腸道手術

先前的胃腸道手術可能會改變胃內壁的結構和功能,增加慢性胃炎的風險。

慢性胃炎的成因複雜,通常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若懷疑自己患有慢性胃炎,建議及時就醫診斷,並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和管理,以減少併發症的風險。治療方法可能包括抗生素治療(針對幽門螺桿菌感染)、使用抗酸藥物、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等。

 

慢性胃炎的症狀

慢性胃炎的症狀可能是輕微的或間歇性的,但隨著病情進展,症狀可能會變得更為顯著和持續。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慢性胃炎症狀:

  1. 胃部不適或疼痛:
    • 上腹部(胃部)持續或間歇性的疼痛、灼熱感或不適,通常在進食後加劇。
  2. 消化不良:
    • 消化不良症狀如胃脹氣、飽脹感、打嗝和反酸。
  3. 噁心和嘔吐:
    • 噁心感常見,有時伴隨嘔吐,嘔吐物可能含有血絲或咖啡色物質(消化過的血液)。
  4. 食欲不振:
    • 由於胃部不適,患者可能會失去食欲,對食物產生厭惡感。
  5. 體重減輕:
    • 由於食欲不振和營養吸收不良,體重可能減輕。
  6. 腹脹和腹部不適:
    • 腹部脹氣和不適,特別是在進食後。
  7. 黑便或血便:
    • 嚴重的胃炎可能導致胃內壁出血,表現為黑便(消化過的血液)或帶血的糞便。
  8. 疲倦和虛弱:
    • 長期的胃部不適和營養攝取不足可能導致疲倦和虛弱感。
  9. 上腹部壓痛:
    • 醫生在體檢時按壓上腹部,患者可能感到疼痛。
  10. 口中有異味:
    • 由於胃酸倒流或消化不良,口中可能有異味。

慢性胃炎的症狀可能與其他胃腸道疾病的症狀相似,因此,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建議及時就醫,進行詳細檢查和診斷。醫生可能會進行胃鏡檢查、幽門螺桿菌檢測、血液檢查等,以確定具體病因並制定適當的治療計劃。

 

慢性胃炎可引致什麼疾病?

慢性胃炎是一種長期存在的胃黏膜炎症,如果未得到適當的治療和管理,可能會引發以下一些疾病或併發症:

  1. 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
    • 長期的胃炎可導致胃內壁或十二指腸內壁的潰瘍形成,這些潰瘍可能會導致出血、疼痛和消化道穿孔。
  2. 胃癌:
    • 慢性胃炎,特別是萎縮性胃炎(由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與胃癌的發生有關。長期的胃黏膜炎症可能導致組織異常增生和癌變。
  3. 貧血:
    • 胃炎可能影響食物的吸收和營養的利用,尤其是鐵和維生素B12的吸收。這可能導致貧血,包括缺鐵性貧血和維生素B12缺乏性貧血。
  4. 胃出血:
    • 胃黏膜炎症和胃潰瘍增加了胃部組織的脆弱性,使其更容易受到損傷並出血。胃出血可能導致黑便或嘔血等症狀。
  5. 胃穿孔:
    • 若胃潰瘍嚴重且未得到適當治療,可能會導致穿孔,這是一種極為嚴重和急性的狀況,需要立即治療。
  6. 食道炎症和食道潰瘍:
    • 慢性胃炎和胃食管反流病(GERD)之間存在聯繫,後者可能導致食道炎症和潰瘍形成。
  7. 消化不良:
    • 慢性胃炎可能影響胃的正常功能,包括消化食物和吸收養分,進而導致消化不良的症狀,如胃脹氣、打嗝、反酸等。

這些疾病和併發症的發生與胃炎的嚴重程度、持續時間以及治療和管理措施有關。因此,及時診斷、適當治療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預防這些併發症至關重要。

 

預防和管理慢性胃炎的方法

預防和管理慢性胃炎是維持胃部健康的重要一環。以下是一些預防和管理慢性胃炎的方法:

  1. 健康飲食:
    • 選擇均衡的飲食,包括蔬菜、水果、全穀物和蛋白質來源,避免食用過多的油脂、辛辣、刺激性或酸性食物。
  2. 避免過量飲酒和吸煙:
    • 過量飲酒和吸煙都可能加重胃部不適和炎症,應盡量限制或戒除這些不良習慣。
  3. 減少咖啡因攝入:
    • 咖啡因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部不適的風險,因此應該減少咖啡、茶和含咖啡因的飲料的攝入。
  4. 避免長期使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
    • 長期或過量使用NSAIDs,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能導致胃黏膜炎症和潰瘍形成,應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5. 應對壓力:
    • 學習有效的應對壓力和焦慮的方法,如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有助於減輕胃部不適。
  6. 定期就醫檢查:
    • 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特別是對於有慢性胃炎家族史或高風險的人群。早期發現和治療可能有助於預防疾病的進一步惡化。
  7. 合理使用藥物:
    • 如果必須使用NSAIDs或其他可能對胃黏膜造成刺激的藥物,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並盡量避免長期使用。*
  8.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 包括規律運動、充足睡眠、保持適當的體重等,這些都有助於維持整體身體健康,包括胃部健康。
  9. 避免過度食用抗酸藥物:
    • 長期使用抗酸藥物可能會導致胃部菌群失衡和其他副作用,應在醫生的建議下使用。
  10.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 包括適當的食物處理、避免食用不新鮮或受污染的食物,有助於預防食物中毒和消化道感染。

這些方法可以幫助預防慢性胃炎的發生或減少其風險,同時也有助於維持整體胃部健康。若出現胃部不適或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進行診斷和治療。

如果分辨胃炎是生理還是心理?

分辨胃炎是生理還是心理的原因可能需要專業醫生的評估和診斷,因為胃炎可以由多種生理和心理因素引起,有時兩者之間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生理原因

  1. 幽門螺桿菌感染:這是最常見的生理原因之一,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能導致胃內壁炎症和胃炎。
  2. *非甾體抗炎藥(NSAIDs)使用:長期或過量使用NSAIDs可能會刺激胃黏膜,導致胃炎。
  3. 飲食因素:攝入過多的辛辣、油膩、酸性或刺激性食物也可能引起胃炎。
  4. 壓力和焦慮:情緒壓力和焦慮也可能對胃黏膜產生影響,導致胃炎。

心理原因

  1. 壓力和焦慮:情緒壓力和焦慮可以影響自律神經系統的功能,進而影響胃部消化功能和胃酸分泌。
  2. 飲食行為:心理因素可能影響一個人的飲食習慣,例如過度進食或食用不健康的食物,這可能導致消化不良和胃炎。

分辨方法

  1. 身體症狀:生理胃炎通常伴隨著身體症狀,如胃部不適、疼痛、消化不良等,而心理因素引起的胃炎可能會更多地表現為消化不良、食慾改變、胃部不適等症狀。
  2. 情緒狀態:如果胃部症狀與情緒狀態有關,如在焦慮或壓力加劇時出現胃部不適,這可能暗示胃炎與心理因素有關。

然而,有時生理和心理因素可能交互作用,使得胃炎的症狀更加複雜,因此確定胃炎的原因可能需要綜合考慮生理、心理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建議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進行詳細的評估和診斷。

* https://www.med.hku.hk/zh-hk/media/knowledge-exchange/newspaper-columns/2021/dec/learn-more-about-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

本文章內容由 ShakeMed 團隊 提供並只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不代表ShakeMed 立場,ShakeMed 對任何人因使用或誤用任何信息或內容,或對其依賴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

 

 

【常見肝病】一文看清病毒性與非病毒性肝炎 | 急性肝炎可變慢性肝炎 | 慢性肝炎又可演變成肝硬化甚至是肝癌

Posted on Categories:全部, 慢性病, 醫健百科, 醫學專區, 醫療新知
一文看清病毒性與非病毒性肝炎

【常見肝病】一文看清病毒性與非病毒性肝炎 | 急性肝炎可變慢性肝炎 | 慢性肝炎又可演變成肝硬化甚至是肝癌

什麼是肝炎?

肝炎是指肝臟的炎症,這種炎症可以由多種原因引起。最常見的肝炎類型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但肝炎也可以由其他因素引起,包括藥物、毒素、酒精以及自身免疫疾病。以下是對各種類型肝炎的簡要介紹:

病毒性肝炎

  1. 甲型肝炎 (Hepatitis A)
    • 傳播途徑:主要通過食物或水的糞口途徑傳播。
    • 症狀:包括發燒、疲倦、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痛、黃疸(皮膚和眼白變黃)。
    • 預防:接種甲型肝炎疫苗、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飲用安全的水。
  2. 乙型肝炎 (Hepatitis B)
    • 傳播途徑:通過血液、性接觸及從母親傳給新生兒傳播。
    • 症狀:急性乙型肝炎症狀包括發燒、乏力、食慾不振、腹痛、深色尿液、黃疸。慢性乙型肝炎可能長期無症狀,但會導致肝硬化和肝癌。
    • 預防:接種乙型肝炎疫苗、避免共用針頭、實行安全性行為。
  3. 丙型肝炎 (Hepatitis C)
    • 傳播途徑:主要通過血液傳播,例如共用針頭或輸血。
    • 症狀:急性丙型肝炎可能無症狀,慢性丙型肝炎可以導致肝硬化和肝癌。
    • 預防:目前沒有疫苗,預防措施包括避免共用針頭和確保醫療器械的安全。
  4. 丁型肝炎 (Hepatitis D)
    • 傳播途徑:只有在乙型肝炎病毒存在的情況下才能感染丁型肝炎,通過血液傳播。
    • 症狀:類似於乙型肝炎,但可能更加嚴重。
    • 預防:通過接種乙型肝炎疫苗間接預防。
  5. 戊型肝炎 (Hepatitis E)
    • 傳播途徑:通過糞口途徑傳播(指病原體通過食物、飲水或其他方式進入口腔,引起感染和疾病),通常是飲用受污染的水。
    • 症狀:類似於甲型肝炎,包括發燒、疲倦、食慾不振、黃疸等。
    • 預防: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飲用安全的水。

非病毒性肝炎

  1. 酒精性肝炎
    • 原因:長期過量飲酒。
    • 症狀:包括腹痛、黃疸、乏力、食慾不振。
    • 預防:限制或戒除酒精攝入。
  2. 藥物性肝炎
    • 原因:某些藥物或毒素對肝臟的損害。
    • 症狀:類似於其他類型的肝炎,視藥物毒性而定。
    • 預防:避免濫用藥物,遵醫囑服藥。
  3. 自身免疫性肝炎
    • 原因:免疫系統攻擊肝細胞。
    • 症狀:疲倦、黃疸、關節痛、腹痛。
    • 治療:使用免疫抑制劑控制病情。

肝炎的治療和預防因病因而異,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接種適當的疫苗和定期體檢對於維護肝臟健康至關重要。如果出現疑似肝炎的症狀,應及時就醫以便早期診斷和治療。

肝炎分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若然急性肝炎未能完全治癒或控制時,可能轉變為慢性肝炎。而慢性肝炎是一種持續性炎症,會逐漸損害肝臟功能。

急性肝炎與慢性肝炎的分別?

急性肝炎與慢性肝炎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發病時間、病程持續時間、病因和病情的進展。以下是急性肝炎與慢性肝炎的詳細比較:

急性肝炎

定義:

  • 急性肝炎是指肝臟的急性炎症,通常在感染或暴露後的短時間內(數周至數月)出現。

病程:

  • 病程一般較短,持續幾周到幾個月。
  • 大多數患者能完全康復,少數情況下可能發展為急性肝功能衰竭或轉變為慢性肝炎。

病因:

  • 病毒感染:最常見的是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
  • 藥物和毒素:某些藥物、毒素或化學品。
  • 酒精:過量飲酒。
  • 自身免疫:免疫系統攻擊肝細胞。

症狀:

  • 突然發作的乏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痛、黃疸(皮膚和眼白變黃)、深色尿液、淺色大便和發熱。

治療和預後:

  • 治療主要是對症支持,包括休息、營養支持和避免肝毒性物質。
  • 大多數患者能完全康復,但嚴重病例可能需要住院治療。

慢性肝炎

定義:

  • 慢性肝炎是指肝臟的長期持續性炎症,通常持續超過六個月。

病程:

  • 病程較長,可能持續多年甚至終生。
  • 慢性肝炎可進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和肝癌。

病因:

  • 病毒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是最常見的原因。
  • 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肝炎。
  • 酒精:長期過量飲酒。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與肥胖、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相關。

症狀:

  • 症狀可能較輕微或無症狀,包括持續性疲勞、食慾不振、腹部不適和反覆發作的黃疸。
  • 隨病情進展,可能出現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的症狀,如腹水、腿部水腫、出血傾向和精神混亂。

治療和預後:

  • 治療針對病因,包括抗病毒藥物(如針對HBV和HCV的抗病毒治療)、免疫抑制劑(針對自身免疫性肝炎)、戒酒和控制相關代謝疾病(如肥胖、糖尿病)。
  • 早期診斷和適當治療可以延緩疾病進展,提高生活質量。

急性肝炎:發病迅速,病程短暫,症狀明顯,多數能完全康復,但嚴重病例可能迅速惡化。慢性肝炎:發病緩慢,病程持續,可能無明顯症狀,但長期會導致嚴重的肝臟損害,如肝硬化和肝癌。理解這兩種類型肝炎的區別有助於早期診斷、適當治療和有效預防肝病的進展。

慢性肝炎如何發展成肝硬化?

慢性肝炎發展成肝硬化是一個逐漸進行的過程,主要由於長期持續的肝臟炎症和損傷引起。以下是這一過程的詳細機制和相關因素:

慢性肝炎的發展過程

  • 持續的炎症反應:
  • 慢性肝炎,特別是由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或自身免疫性肝炎引起的,會導致肝臟持續性的炎症反應。
  • 長期的炎症會損害肝細胞,導致肝細胞的死亡和再生。
  • 纖維化形成:
  • 肝細胞死亡和再生的過程中,肝臟內的纖維組織(主要是膠原蛋白)會逐漸積累,形成纖維化。
  • 纖維化是肝臟對損傷的一種修復反應,但過度的纖維化會破壞肝臟的正常結構和功能。
  • 纖維化進展到肝硬化:
  • 隨著纖維化的不斷進展,肝臟的正常組織會被大量纖維組織取代,形成硬結節,這就是肝硬化。
  • 肝硬化是纖維化的晚期階段,屬於不可逆的肝臟病變。

影響因素

  • 病毒負荷和基因型:
  • 高病毒載量和某些病毒基因型(如HBV的某些基因型)會加速肝纖維化的進展。
  • 持續的肝損傷:
  • 持續的肝臟炎症和損傷(如飲酒、脂肪肝)會加重肝纖維化。
  • 宿主因素:
  • 年齡、性別、遺傳背景、免疫狀況等都會影響肝纖維化的進程。
  • 共感染和共病:
  • HIV、HDV共感染和代謝綜合徵(如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會加速肝纖維化。

從慢性肝炎到肝硬化的過程

  • 早期纖維化:
  • 肝臟內出現小範圍的纖維化區域,通常無明顯症狀。
  • 中期纖維化:
  • 纖維化區域擴大,影響肝臟的血液流動和功能,可能出現輕度症狀如乏力、食慾減退。
  • 晚期纖維化(肝硬化):
  • 肝臟結構嚴重受損,大量正常肝組織被纖維組織取代,形成結節狀硬化。
  • 肝硬化可導致一系列嚴重併發症,如門脈高壓、食道靜脈曲張、腹水、肝性腦病變和肝癌。

預防和治療

  • 早期診斷和治療:
  • 及時診斷和治療慢性肝炎是預防肝硬化的關鍵。抗病毒治療(如針對HBV和HCV的抗病毒藥物)、免疫抑制治療(針對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可以減少肝臟損傷。
  • 監測和隨訪:
  • 定期進行肝功能和肝纖維化評估(如肝臟超聲、瞬時彈性成像、肝活檢)有助於監測疾病進展。
  • 健康生活方式:
  • 戒酒、保持健康體重、均衡飲食和適當運動有助於減少肝臟負擔。
  • 治療相關併發症:
  • 對於已經出現的肝硬化患者,需要積極治療和管理併發症,如使用利尿劑治療腹水、內鏡治療食道靜脈曲張等。

慢性肝炎進展為肝硬化是一個複雜而漸進的過程,涉及持續的肝臟炎症、纖維化形成和纖維化進展到肝硬化。及早診斷和治療慢性肝炎、減少持續的肝損傷和監測疾病進展對於預防肝硬化至關重要。

如已確診為慢性肝炎, 應如何應對以避免病情惡化?

如果已經感染病毒性肝炎或確診為慢性肝炎,積極的應對措施對於避免病情惡化和維持肝臟健康至關重要。以下是具體的應對策略:

1. 醫療管理

遵循醫療建議和治療計劃:

  • 定期隨訪:定期到醫院進行肝功能檢查和病毒載量測試,監測疾病進展和治療效果。
  • 抗病毒治療:針對慢性乙型肝炎(HBV)和丙型肝炎(HCV),按照醫生的建議接受抗病毒治療。例如,恩替卡韋、替諾福韋(針對HBV)和直接抗病毒藥物(DAAs,針對HCV)。
  • 免疫抑制治療:針對自身免疫性肝炎,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劑(如類固醇、硫唑嘌呤)。
  • 監測併發症:如有肝硬化,需特別注意門脈高壓、腹水、食道靜脈曲張等併發症,並及時治療。

2. 健康生活方式

戒酒:

  • 酒精會加重肝損傷,必須完全戒酒。

健康飲食:

  • 均衡飲食,增加新鮮蔬菜、水果、全穀類和蛋白質的攝入,減少高脂肪、高糖和高鹽食物的攝入。
  • 避免生食海鮮和未煮熟的食物,防止進一步感染。

保持健康體重:

  • 維持適當體重,避免肥胖,因為肥胖會增加肝臟負擔,導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規律運動:

  • 進行適量的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和維持健康體重。

3. 預防措施

疫苗接種:

  • 如果未接種過乙型肝炎疫苗,應接種以預防HBV感染。
  • 針對高風險人群(如慢性肝病患者),建議接種甲型肝炎疫苗。

避免肝毒性物質:

  • 避免使用對肝臟有害的藥物,除非在醫生指導下。
  • 避免接觸有毒化學品和毒素。

安全行為:

  • 實行安全性行為,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針頭和個人衛生用品。

4. 心理支持和教育

心理支持:

  • 慢性肝病可能會給患者帶來心理壓力,尋求心理支持和輔導可以幫助應對。

健康教育:

  • 瞭解疾病知識和自我管理技巧,積極參加相關的患者教育課程。

5. 其他醫療措施

監測和治療併發症:

  • 對於肝硬化患者,需定期檢查以預防和早期發現併發症,如門脈高壓、食道靜脈曲張、腹水等。
  • 必要時進行內鏡檢查和治療。

肝移植:

  • 對於終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可能是唯一的治療選擇。
總結

面對病毒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應積極遵循醫療建議,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監測病情,預防和治療併發症。這些措施有助於控制病情,減少肝損傷,延緩疾病進展,並提高生活質量。

本文章內容由 ShakeMed 團隊 提供並只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不代表ShakeMed 立場,ShakeMed 對任何人因使用或誤用任何信息或內容,或對其依賴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

【常見肝病】一文看清脂肪肝成因、對身體影響、治療方法及預防措施

Posted on Categories:全部, 慢性病, 醫健百科, 醫學專區, 醫療新知
【常見肝病】一文看清脂肪肝成因、對身體影響、治療方法及預防措施

【常見肝病】一文看清脂肪肝成因、對身體影響、治療方法及預防措施

脂肪肝是由於肝細胞內脂肪過量積聚引起的常見肝臟疾病,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雖然多數早期無明顯症狀,但隨著病情進展,特別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可能會導致嚴重的肝臟損害如肝纖維化和肝硬化。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體重管理和代謝疾病的控制,可以有效預防和治療脂肪肝,定期檢查和監測病情進展也至關重要。

 

脂肪肝定義

脂肪肝(Fatty liver),又稱肝脂肪變性,是指肝臟細胞內積聚過多的脂肪。這是一種常見的肝臟疾病,當脂肪在肝細胞內過量積累時,會引起肝臟功能的損害。脂肪肝主要分為兩類:酒精性脂肪肝(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FLD)

原因:

  • 由於長期大量飲酒引起。酒精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有毒物質會損害肝細胞,導致脂肪在肝內積聚。

症狀:

  • 大多數早期無明顯症狀,但可能出現疲倦、乏力和右上腹部不適。

治療:

  • 戒酒是最重要的治療措施。戒酒後,肝臟功能通常可以恢復,脂肪沉積減少。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

原因:

  • 與飲酒無關,常見於代謝綜合徵相關病狀,如肥胖、糖尿病、高血脂和高血壓。

症狀:

  • 多數患者無症狀或只有輕微症狀,但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疲倦、乏力、右上腹部不適或疼痛。

分型:

  • 單純性脂肪肝(NAFL):僅有肝內脂肪積聚,無明顯炎症或肝細胞損傷。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在脂肪積聚的基礎上,伴有肝細胞炎症和損傷,可能進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治療:

  • 生活方式改變:包括減重、健康飲食(如地中海飲食)、增加體力活動和運動。
  • 藥物治療:目前尚無特定藥物治療NAFLD,但控制相關代謝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的藥物可以幫助改善病情。
  • 監測和隨訪:定期進行肝功能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監測病情進展。
脂肪肝的預防措施

預防脂肪肝的關鍵在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管理相關代謝疾病。以下是一些具體的預防措施:

1. 健康飲食

  • 均衡飲食:增加新鮮蔬菜、水果、全穀類和瘦肉的攝入,減少高脂肪、高糖和高鹽食物。
  • 減少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攝入:選擇健康的脂肪來源,如橄欖油、堅果和魚類。
  • 控制糖分攝入:避免含糖飲料和過多的糖果、甜點。

2. 維持健康體重

  • 減少體脂:特別是腹部脂肪,保持體重在正常範圍內(BMI 18.5-24.9)。
  • 制定合理的減重目標:每週減少0.5至1公斤體重,避免快速減重。

3. 規律運動

  • 有氧運動: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或騎自行車。
  • 力量訓練:每週至少兩次進行力量訓練,增加肌肉質量,提高代謝率。

4. 限制酒精攝入

  • 避免或限制飲酒:如果飲酒,需遵循適量原則,男性每日不超過2杯標準酒精飲料,女性每日不超過1杯。

5. 管理代謝疾病

  • 控制糖尿病:保持血糖在正常範圍內,通過飲食調整和藥物治療管理糖尿病。
  • 調整血脂:維持健康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必要時服用降脂藥物。
  • 控制血壓:通過飲食、運動和藥物將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內。

6. 定期健康檢查

  • 肝功能檢查:定期進行肝功能和影像學檢查(如超聲波),以早期發現肝臟問題。
  • 代謝指標檢查:定期監測血糖、血脂和血壓等代謝指標。

 

脂肪肝對身體的影響

脂肪肝對身體有多種影響,尤其是在疾病進展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纖維化、肝硬化時。以下是脂肪肝可能對身體造成的一些影響:

1. 肝功能受損

  • 隨著脂肪在肝細胞內的積聚,肝臟功能可能逐漸受損,表現為肝功能測試指標的異常。

2. 肝炎和纖維化

  • 在一些患者中,脂肪肝可能進一步發展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這是一種伴隨肝細胞炎症和損傷的進展形式。
  • 長期的炎症反應可能導致肝細胞死亡和纖維化,進而導致肝硬化。

3. 肝硬化

  • 肝纖維化和纖維化的進一步進展可以導致肝硬化,這是一種不可逆的肝臟病變,其特徵是肝組織的大範圍纖維結締,對肝臟功能造成嚴重影響。

4. 肝癌

  • 部分患有肝硬化的脂肪肝患者可能發展為肝癌,這是一種嚴重的併發症,治療難度較大且預後不良。

5. 代謝綜合征和心血管疾病

  • 脂肪肝常伴隨著代謝綜合征,包括肥胖、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膽固醇等,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6. 其他影響

  • 脂肪肝也與其他健康問題相關聯,如脂肪肝可能增加患上腎臟疾病、胰臟疾病和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總結

脂肪肝不僅是一種單純的肝臟疾病,還可能對全身健康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及早識別和有效管理脂肪肝至關重要,以減少潛在的併發症風險,維護整體健康。

 

本文章內容由 ShakeMed 團隊 提供並只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不代表ShakeMed 立場,ShakeMed 對任何人因使用或誤用任何信息或內容,或對其依賴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

 

 

【常見肝病】晚期肝癌能逆轉期數嗎? |一文看清肝癌成因及治療方法

Posted on Categories:全部, 癌症專區, 身體檢查, 醫健百科, 醫學專區, 醫療新知
一文看清肝癌成因及治療方法

【常見肝病】晚期肝癌能逆轉期數嗎? |一文看清肝癌成因及治療方法

 

肝癌的成因

肝癌的成因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通常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下是一些可能導致肝癌的主要因素:

1. 病毒性肝炎感染

  •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長期慢性感染HBV或HCV是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些病毒可引起肝細胞慢性炎症和肝纖維化,進而增加肝癌發生的風險。

2. 酒精濫用

  • 長期大量飲酒會對肝臟造成嚴重損害,包括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進而增加肝癌的發生風險。

3. 脂肪肝

  •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也與肝癌風險增加相關。脂肪肝可能發展為肝纖維化和肝硬化,進而增加患肝癌的風險。

4. 慢性肝病

  • 長期存在的慢性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遺傳性肝病、長期接觸某些化學物質或藥物,都可能增加肝癌的發生風險。

5. 肝硬化

  • 肝硬化是肝臟組織大量纖維化的狀態,其結構和功能都受到嚴重影響,容易發展為肝癌。

6. 遺傳因素

  • 遺傳基因突變或家族遺傳風險也可能導致肝癌的發生。

7. 環境因素

  • 長期暴露於某些化學物質或環境污染物,如致癌物質或激素,也可能增加患肝癌的風險。

8. 免疫抑制

  • 免疫系統功能受損或抑制,例如器官移植後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肝癌的發生風險也會增加。

總的來說,肝癌的形成是一個多因素、多步驟的過程,包括病毒感染、慢性肝病、環境暴露、遺傳因素等。及早識別並控制這些風險因素,對於降低患肝癌的風險至關重要。及早的篩查、預防措施和治療都能有效減少肝癌的發生和死亡率。

 

肝癌的診斷

肝癌的診斷通常是通過一系列的檢查和測試來確認。以下是常用的肝癌診斷方法:

1. 影像學檢查

  • 超聲波檢查(Ultrasound):超聲波是最常用的檢查方法之一,可以顯示肝臟內部的腫瘤和異常。
  • 計算機斷層掃描(CT):CT掃描可以提供更詳細的肝臟影像,幫助醫生確定腫瘤的大小、位置和是否轉移。
  • 磁共振成像(MRI):MRI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影像,尤其對於評估腫瘤的組織特性有幫助。
  • 磁共振膽道攝影(MRCP):MRCP可以評估肝內外膽管的狀態,檢測是否有膽管受壓或阻塞。

2. 血液檢查

  • 肝功能測試:檢測肝功能指標,如血清谷丙轉氨酶(ALT)、血清谷草轉氨酶(AST)、麩胺酸轉肽酶(GGT)等,可以判斷肝功能是否異常。
  • 腫瘤標記物:檢測血液中的腫瘤標記物,如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雖然不是肝癌的特異性標記物,但可以作為輔助診斷的參考指標。

3. 病理檢查

  • 活組織檢查(Biopsy):通過穿刺取樣,收集患者肝臟組織進行顯微鏡檢查,確定是否存在癌細胞。病理檢查是確診肝癌的金標準,但有時不適用於所有患者,特別是對於肝功能受損的患者。

4. 其他檢查

  • 造影檢查:如肝動脈造影(Hepatic arteriography)和正子斷層掃描(PET-CT)等,用於評估腫瘤的血管供應和代謝情況。
  • 腹水檢查:如果有腹水,可進行腹水測試,檢查其中是否含有癌細胞,以確定是否存在轉移性肝癌。

5. 診斷確認

  • 經過以上檢查後,醫生將綜合分析所有檢查結果,並結合患者的病史和症狀來確定診斷。

肝癌的早期診斷對於治療和預後至關重要,因此及早發現並及時就醫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懷疑患有肝癌,應及早向專業醫生尋求幫助並進行相應的檢查。

 

肝癌的存活率

肝癌的存活率取決於多個因素,包括腫瘤的大小、位置、是否轉移、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以及治療方案的有效性等。一般來說,肝癌的治癒率相對較低,特別是在發現腫瘤已轉移或者已達到晚期時。以下是一些有關肝癌治癒率的一般資訊:

1. 早期肝癌(局部化肝癌)

  • 在早期發現且局限於肝臟的肝癌,如果沒有轉移,治療通常會更容易成功。手術切除是早期肝癌治療的首選方法之一。早期肝癌手術切除的五年生存率可以高達50%至70%左右。

2. 中晚期肝癌(轉移性或局部進展)

  • 在肝癌已轉移或局部進展的情況下,治療較為困難。但較新的治療方法,如局部治療(如射頻消融、微波治療、栓塞治療等)、靶向治療(如多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和免疫療法等,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期,但並不能完全治癒。

3. 轉移性肝癌(晚期)

  • 當肝癌轉移至其他器官或組織,如肺部或骨骼,治療通常較為困難,且預後較差。此時的治療目標通常是控制腫瘤的生長、緩解症狀和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而不是完全治癒。
肝癌的治療

肝癌的治療方法取決於腫瘤的大小、位置、是否轉移、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以及其他因素。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肝癌治療方法:

1. 手術切除

  • 對於局部化且未轉移的早期肝癌,手術切除是首選的治療方法。在手術中,外科醫生會移除包括腫瘤在內的部分或全部患有肝癌的肝臟組織。對於一些符合條件的患者,肝移植也是一個選擇。

2. 局部治療

  • 包括射頻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微波治療(Microwave ablation)、酒精注射療法等。這些治療方法可以直接針對腫瘤進行治療,通過破壞腫瘤細胞來達到控制腫瘤生長的目的。

3. 栓塞治療

  • 包括動脈栓塞和局部放療(Transarterial radioembolization,TARE),這些治療方法通過阻塞肝癌腫瘤的血液供應來控制腫瘤的生長。

4. 化療

  • 使用抗癌藥物來殺死或阻止腫瘤細胞生長。化療通常用於控制腫瘤的進展和緩解症狀,對於轉移性肝癌的效果有限,但在某些情況下仍然可以提供一定的幫助。

5. 靶向治療

  • 靶向藥物可以干擾腫瘤細胞的生長信號傳遞路徑,從而抑制腫瘤的生長和擴散。靶向藥物如索拉非尼(Sorafenib)和列西地尼(Lenvatinib)已被用於治療轉移性肝癌。

6. 免疫療法

  • 通過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攻擊腫瘤細胞。免疫療法如PD-1抑制劑和CTLA-4抑制劑已被用於治療某些轉移性肝癌患者。

7. 支持性治療

  • 包括疼痛管理、營養支持、心理支持等,有助於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以上治療方法可能單獨使用,也可能結合使用,具體選擇治療方案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醫生的建議進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和定期隨訪檢查對於提高肝癌治療的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至關重要。

 

晚期肝癌能逆轉期數嗎?

在晚期轉移性肝癌的情況下,治療的目標通常是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質量,而不是完全逆轉肝癌。然而,一些治療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腫瘤的生長,緩解症狀,並延緩疾病的進展。以下是一些可能用於治療晚期轉移性肝癌的方法:

  1. 靶向治療:靶向藥物可以干擾腫瘤細胞的生長信號傳遞路徑,從而抑制腫瘤的生長和擴散。一些靶向藥物已被用於治療轉移性肝癌,可以延緩疾病的進展和提高生存期。
  2. 免疫療法:免疫療法可以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使其攻擊和破壞腫瘤細胞。例如,PD-1抑制劑和CTLA-4抑制劑等免疫療法已經被用於治療某些轉移性肝癌患者。
  3. 化療和放療:化療和放療可以用於緩解症狀和控制腫瘤的生長。然而,這些治療對於轉移性肝癌的效果通常有限,且會帶來一定的副作用。
  4. 支持性治療:包括疼痛管理、營養支持、心理支持等,有助於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總結

儘管晚期轉移性肝癌的治療目標不是完全逆轉疾病,但合理的治療可以幫助患者控制病情,減緩症狀,並延緩疾病的進展。因此,患者應與醫療團隊密切合作,制定個性化的治療計劃,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生存期和生活質量。

 

本文章內容由 ShakeMed 團隊 提供並只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不代表ShakeMed 立場,ShakeMed 對任何人因使用或誤用任何信息或內容,或對其依賴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

【大腸癌】第二大癌症殺手大腸癌可預防 | 腸道瘜肉演變癌潛伏期可達15年 

Posted on Categories:全部, 癌症專區, 身體檢查, 醫健百科, 醫學專區, 醫療新知
【大腸癌】第二大癌症殺手大腸癌可預防 | 腸道瘜肉演變癌潛伏期可達15年

【大腸癌】第二大癌症殺手大腸癌可預防 | 腸道瘜肉演變癌潛伏期可達15年 

在香港,大腸癌是導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2022年共有2270人因大腸癌去世,佔所有癌症死亡的15.4%11。這使得大腸癌成為繼肺癌之後的第二大癌症致死原因2​。在香港,由大腸癌引起的死亡病例中,大部分大腸癌患者在診斷時的年齡為50歲及以上,且60歲及以上的年齡層在死亡病例中佔有最大的比例​3

大腸癌的潛伏期

大腸癌的潛伏期,從癌前病變(如腺瘤性息肉)發展到惡性腫瘤,一般來說大約需要10到15年 。這個過程包括從腺瘤性息肉的形成,到其逐漸演變成為惡性腫瘤的過程。

以下是大腸癌發展的基本階段:

  1. 腺瘤性息肉的形成:這是一種良性腫瘤,可能會在結腸或直腸內壁出現。
  2. 腺瘤的增長和變異: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腺瘤可能會出現細胞變異,增加癌變的風險。
  3. 癌變的發生:當腺瘤細胞變異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可能會轉變為惡性腫瘤,即大腸癌。

由於大腸癌的發展過程相對緩慢,定期進行篩查(如結腸鏡檢查, 又稱大腸鏡檢查)可以有效地檢測和去除腺瘤,從而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

定期篩查的建議通常針對50歲以上的成年人,或有大腸癌家族史及其他風險因素的人群,以及早發現和治療可能的癌前病變 。

大腸癌的先兆

大腸癌在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但隨著病情進展,患者可能會出現以下一些先兆:

  1. 排便習慣改變:這可能包括腹瀉、便秘或排便頻率改變​。
  2. 便血或大便顏色改變:大便中出現血液,可能是鮮紅色或暗紅色,或大便呈黑色​。
  3. 腹痛或腹部不適:持續的腹痛、絞痛或腹脹感。
  4. 大便形狀改變:大便變得更細或形狀改變​ 。
  5.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沒有進行減肥卻體重下降​。
  6. 疲倦或虛弱:持續的疲倦感或貧血症狀​ ​。
  7. 排便不盡感:排便後仍感覺排不乾淨​。

這些症狀並不一定表明患有大腸癌,但如果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時就醫進行檢查,以排除或早期發現潛在的疾病。

大腸癌的成因

大腸癌的成因是複雜多樣的,包括遺傳因素、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以下是一些可能導致大腸癌的主要因素:

  1. 遺傳因素:家族史是大腸癌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家族中有大腸癌或多發性息肉病例,個體患大腸癌的風險會增加。
  2. 飲食習慣: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習慣可能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同時,飲食中缺乏新鮮蔬菜和水果也可能提高患病風險。
  3. 腸道疾病:長期患有炎症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會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
  4. 生活方式:缺乏運動、肥胖、吸煙和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與大腸癌的發生有關。
  5. 年齡: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腸癌的發病率也會增加。通常,大腸癌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更為常見。
  6. 糖尿病:研究表明,糖尿病與大腸癌的風險增加有關。
  7. 環境因素:暴露於某些環境污染物或化學物質中,例如重金屬、某些農藥和化學污染物,也可能增加大腸癌的風險。

綜合來看,大腸癌的發生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通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體檢和遵醫囑進行篩查,可以降低患大腸癌的風險。

大腸癌的高危人士

大腸癌的高危人士包括以下幾類:

  1. 家族史:有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患有大腸癌或多發性息肉病史的人,其自身患大腸癌的風險會明顯增加。
  2. 個人史:曾患有大腸癌、息肉、炎症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的人,其複發和再次患病的風險較普通人群更高。
  3. 年齡:大腸癌的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50歲以上的人群屬於高危人群。
  4. 不良生活方式:缺乏運動、高脂肪飲食、肥胖、吸煙和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會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
  5. 慢性疾病:長期患有炎症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其患大腸癌的風險較普通人群更高。
  6. 腸道疾病史:曾經患有腸息肉、腸腺瘤或其他腸道疾病的人,其後續患大腸癌的風險較普通人群更高。

對於這些高危人群,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查和檢查是非常重要的,以便早期發現和治療潛在的問題。

如何預防大腸癌?

預防大腸癌的關鍵在於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進行篩查。以下是一些預防大腸癌的方法:

  1. 健康飲食:攝取高纖維、低脂肪的飲食,增加蔬菜、水果、全穀類和豆類的攝入量。減少攝取紅肉和加工肉制品,限制飲酒。
  2. 保持健康體重:保持適當的體重有助於降低大腸癌的發病風險。積極進行運動,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活動。
  3. 戒煙:吸煙與大腸癌的發病風險增加有關,戒煙有助於降低這種風險。
  4. 限制酒精攝入:酗酒會增加大腸癌的發病風險,因此應限制飲酒量或避免酗酒。
  5. 定期體檢和篩查:及早發現大腸癌或腸息肉,定期進行結腸鏡檢查(大腸鏡)或其他大腸癌篩查方法(如糞便潛血檢查等)是非常重要的。
  6. 避免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如阿司匹林)可能與大腸癌的風險降低有關,但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因為這些藥物可能帶來其他風險。
  7. 避免過度食用紅肉和加工肉品:紅肉和加工肉制品的過度攝入與大腸癌的發病風險增加相關,因此應適量攝入,並選擇更健康的蛋白來源。

通過採取這些預防措施,可以降低大腸癌的發病風險,提高生活質量,並有助於健康長壽。

結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的程序

結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是一種用於檢查結腸和直腸內部情況的醫學程序。以下是結腸鏡檢查的一般程序:

  1. 準備階段:通常在進行結腸鏡檢查前,需要進行結腸清潔。這可能包括在檢查前一天進行清液飲食,並在檢查前幾小時停止進食固體食物。醫生通常會提供具體的準備指引。
  2. 患者準備:患者需要脫掉衣服,穿上醫院提供的醫用服裝。通常會要求患者躺在側面,通常是左側,並且膝蓋彎曲。
  3. 麻醉和舒緩:在進行結腸鏡檢查之前,醫生可能會給予局部麻醉或鎮靜劑,以減輕不適和緊張感。
  4. 檢查開始:醫生會將柔軟且有彈性的結腸鏡插入直腸,並逐漸推進到結腸。同時,醫生會將氣體注入結腸,使其膨脹,以更清晰地觀察內部結構。
  5. 檢查結束:一旦結腸鏡達到結腸的盡頭,醫生會開始檢查結腸的內部,尋找任何異常的組織或腫塊。在檢查期間,醫生可能會取樣組織(瘜肉)進行病理學檢查。
  6. 後續處理:檢查結束後,醫生會從結腸中撤出結腸鏡。患者可能會在觀察室休息一段時間,直到麻醉劑的效果消失。
  7. 檢查結果:患者通常會在檢查後與醫生討論檢查結果。如果有發現異常,醫生可能會建議進一步的治療或追蹤檢查。

結腸鏡檢查是一種安全而有效的檢查方法,用於檢測結腸和直腸的疾病,並且可以幫助早期發現和治療大腸癌等疾病。

1 https://www.chp.gov.hk/en/healthtopics/content/25/51.html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 

https://www.cancer.gov.hk/en/hong_kong_cancer/overview_of_cancer_statistics_in_hong_kong.htm

https://www.healthyhk.gov.hk/phisweb/en/chart_detail/57/#:~:text=URL%3A%20https%3A%2F%2Fwww.healthyhk.gov.hk%2Fphisweb%2Fen%2Fchart_detail%2F57%2F%0A,100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facts.html

 

本文章內容由 ShakeMed 團隊 提供並只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不代表ShakeMed 立場,ShakeMed 對任何人因使用或誤用任何信息或內容,或對其依賴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

【HPV】一文看清HPV病毒的種類、傳播途徑及預防方法 | HPV病毒可引致多種癌症 | 同性戀同樣需要接種HPV疫苗

Posted on Categories:全部, 癌症專區, 醫健百科, 醫學專區, 醫療新知, 預防疫苗
一文看清HPV病毒的種類、傳播途徑及預防方法 | HPV病毒可引致多種癌症 | 同性戀同樣需要接種HPV疫苗

【HPV】一文看清HPV病毒的種類、傳播途徑及預防方法 | HPV病毒可引致多種癌症 | 同性戀同樣需要接種HPV疫苗

HPV病毒有多少種

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一種引起各種皮膚和黏膜病變的病毒,已知有超過100種不同的HPV型別。這些HPV型別可以分為高危型和低危型兩大類。

  1. 高危型HPV:
    • 高危型HPV主要與癌症相關,包括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肛門癌、口腔和咽喉癌等。常見的高危型HPV包括HPV 16、HPV 18、HPV 31、HPV 33、HPV 45等。
  2. 低危型HPV:
    • 低危型HPV引起的病變通常是良性的,包括尋常疣(普通疣)、生殖器疣(尖銳濕疣)、扁平疣和植物狀疣等。常見的低危型HPV包括HPV 6和HPV 11。

不同的HPV型別會引起不同類型的病變,並且具有不同的致癌風險。HPV感染是性傳播最常見的病毒性感染之一,但也可透過其他途徑(如皮膚接觸)傳播。及時的預防措施,如HPV疫苗接種和定期篩查,對於預防HPV相關疾病至關重要。

 

HPV病毒可引致什麼疾病

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和病變,其中一些可能是良性的,而另一些則可能是癌症前病變或癌症。以下是HPV感染可能引起的主要疾病:

  1. 生殖器疣(尖銳濕疣):
    • 由HPV 6和HPV 11引起的常見性傳播疣病,主要出現在生殖器和肛門周圍。
  2. 宮頸癌:
    • HPV感染是宮頸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尤其是高危型HPV,如HPV 16和HPV 18。宮頸癌前病變(CIN)是宮頸癌的前兆。
  3. 其他生殖器癌症:
    • HPV感染也與陰道癌、外陰癌、肛門癌、陰莖癌等相關。
  4. 口腔和咽喉癌:
    • 特定的高危型HPV(如HPV 16)也與口腔和咽喉癌有關。
  5. 尋常疣(普通疣):
    • 由低危型HPV引起的皮膚疣病,常見於手部、足底、指甲周圍等部位。
  6. 扁平疣:
    • 由HPV感染引起的扁平形皮膚病變,常見於手背、臉部等。
  7. 植物狀疣:
    • 由HPV感染引起的類似植物的皮膚病變,常見於手部和足底。
  8. 呼吸道乳頭狀瘤病:
    • HPV感染可引起呼吸道內出現疣樣生長,尤其是在喉部。

HPV的不同型別可能引起不同的病變,其中一些可由免疫系統清除而無需治療,但一些病變可能需要治療或定期追蹤以預防癌變。定期接受醫療檢查和預防措施,如HPV疫苗接種,可以有效降低HPV相關疾病的風險。

 

HPV病毒的傳播途徑

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主要透過接觸傳播,特別是皮膚或黏膜直接接觸感染者的某些部位。以下是HPV病毒常見的傳播途徑:

  1. 性接觸:
    • 最常見的HPV傳播方式是性接觸,包括陰道、肛門和口腔性行為。性接觸可以是陰道、肛門或口腔與感染者相關部位的直接接觸,包括生殖器疣和其他受感染的皮膚或黏膜區域。
  2. 皮膚接觸:
    • HPV病毒可以通過皮膚接觸傳播,特別是與受感染皮膚直接接觸的情況下。這可能發生在分享個人用品(如毛巾、剃刀)、握手或其他皮膚接觸的情況下。
  3. 垂直傳播:
    • 垂直傳播是指從感染的母親到嬰兒的HPV傳播。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分娩過程中,導致新生兒口腔、喉部或生殖器感染。
  4. 間接接觸:
    • 雖然較少見,但HPV病毒也可能通過間接接觸途徑傳播,例如在公共場所的共用物品上的病毒存在,然後被接觸到,例如椅子、浴缸等。
  5. 性行為外的黏膜接觸:
    • 除了傳統的性行為外,性行為外的黏膜接觸,如口交、肛交等也可能導致HPV感染。

HPV病毒的傳播是相當常見的,尤其是在性活躍人群中。定期進行醫療檢查、使用避孕套以及接受HPV疫苗接種等措施都有助於預防HPV感染的傳播和相關疾病的發生。

HPV疫苗可預防多少種HPV病毒及疾病

HPV疫苗可以預防多種HPV病毒和相關的疾病。目前可用的HPV疫苗主要包括二價疫苗、四價疫苗和九價疫苗,它們可以預防不同範圍內的HPV病毒型別和相關疾病。

  1. 二價疫苗(Cervarix):
    • 可預防HPV 16和HPV 18型,這兩種型別是主要的高危型HPV,與宮頸癌的發生密切相關。
  2. 四價疫苗(Gardasil):
    • 可預防HPV 6、11、16和18型,包括尖銳濕疣(生殖器疣)和與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以及部分口腔和咽喉癌相關的高危型HPV。
  3. 九價疫苗(Gardasil 9):
    • 可預防HPV 6、11、16、18、31、33、45、52和58型,涵蓋了更廣泛的高危型HPV,包括導致宮頸癌和其他生殖器癌症的主要致病型別。

 

HPV疫苗的接種可以有效預防感染這些HPV型別,從而降低相應疾病(如生殖器疣、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等)的發生率。疫苗最好在性活躍之前或開始性活躍後早期接種,以獲得最佳的保護效果。此外,定期接受醫療檢查和篩查也是預防HPV相關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同性戀需要接種HPV疫苗嗎

接種HPV疫苗對於同性戀者是重要且建議的,因為同性性行為也是HPV感染的主要途徑之一。以下是一些關於同性戀者接種HPV疫苗的重要考慮:

  1. 性行為風險:
    • 同性戀者之間的性行為,包括男男性行為或女女性行為,仍然可能導致皮膚和黏膜之間的直接接觸,進而傳播HPV病毒。
  2. HPV感染率:
    • 研究顯示,男男性行為者和女女性行為者相較於異性戀者,更容易感染HPV病毒,尤其是與口腔和肛門HPV感染相關的風險較高。
  3. HPV相關疾病風險:
    • HPV感染可能導致生殖器疣(尖銳濕疣)、宮頸癌、肛門癌、口腔和咽喉癌等疾病,同性戀者同樣面臨這些風險。
  4. 疫苗保護效果:
    • HPV疫苗(如四價疫苗或九價疫苗)可以預防多種HPV型別,包括導致生殖器疣和相關癌症的高危型HPV。接種疫苗可以降低感染的風險,提供保護。

因此,對於同性戀者來說,接種HPV疫苗是一種有效的預防措施,有助於減少HPV相關疾病的發生率。建議同性戀者在醫生的建議下,根據年齡和個人風險因素考慮接種HPV疫苗。最佳的接種時機是在性活躍開始前或早期,但即使已有性活躍歷史,接種疫苗仍然可以提供保護和益處。

 

女女性行為者為什麼HPV感染率相對較高呢?

女女性行為者的HPV感染率相對較高主要是由於性行為特徵和風險行為,以及相關的生理和生物學因素。以下是一些可能導致女女性行為者HPV感染率較高的原因:

  1. 性行為特徵:
    • 女女性行為者通常進行口腔性行為和/或皮膚間摩擦性行為,這些行為可以促進HPV的傳播,尤其是口腔HPV感染和肛門HPV感染的風險較高。
  2. 多個性伴侶:
    • 一些研究顯示,女女性行為者相對於異性戀女性更容易有多個性伴侶,這增加了感染HPV的機會,尤其是涉及口腔和肛門的性行為。
  3. 少使用避孕套:
    • 在女女性行為中,使用避孕套的比例相對較低,因為性行為不會導致懷孕的風險,這也增加了HPV感染的風險。
  4. 生理和生物學因素:
    • 某些研究認為,女女性行為者可能在黏膜免疫和防禦方面存在一些差異,使其對HPV感染的抵抗力較弱。
  5. 缺乏定期篩查:
    • 由於女女性行為者可能對性傳播感染的風險意識較低,或因為避免醫療檢查而缺乏定期篩查,這也可能導致HPV感染率較高。

總的來說,女女性行為者的HPV感染率相對較高是一個綜合性的結果,涉及性行為的方式、個人風險行為、生理免疫等因素。為了降低HPV感染和相關疾病的風險,女女性行為者應該加強健康教育、定期接受醫療檢查和篩查,並考慮接種HPV疫苗以提供保護。

 

男男性行為者為什麼HPV感染率相對較高呢?

男男性行為者的HPV感染率相對較高主要是由於性行為模式和特定風險因素導致的。以下是一些可能導致男男性行為者HPV感染率較高的原因:

  1. 性行為模式:
    • 男男性行為者通常從事肛交和口交等性行為,這些行為可促進HPV的傳播,尤其是肛門HPV感染的風險較高。肛門黏膜相對於陰道黏膜更容易受到破壞,使得HPV更容易進入。
  2. 多個性伴侶:
    • 男男性行為者相對於其他人群可能有較高的多個性伴侶數量,這增加了感染HPV的機會。
  3. 少使用避孕套:
    • 在男男性行為中,使用避孕套的比例可能較低,尤其是在口交和肛交中。這增加了HPV感染的風險。
  4. 性行為與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聯繫:
    • 男男性行為者中,HIV感染率相對較高,而HIV感染者的免疫系統可能較弱,增加了感染HPV的風險。
  5. 缺乏定期篩查和疫苗接種:
    • 由於男男性行為者可能對性傳播感染的風險意識較低,或因為避免醫療檢查而缺乏定期篩查和疫苗接種,這也可能導致HPV感染率較高。

總的來說,男男性行為者的HPV感染率相對較高是由於特定的性行為模式、多個性伴侶、不安全性行為以及其他行為和生理因素的結合。為了降低HPV感染和相關疾病的風險,男男性行為者應該加強健康教育、定期接受醫療檢查和篩查,並考慮接種HPV疫苗以提供保護。

 

接種了HPV疫苗後是否便一勞永逸?

接種了HPV疫苗可以提供有效的保護,但並非一勞永逸,仍需注意以下幾點:

  1. 預防範圍有限:
    • HPV疫苗可以預防特定型別的HPV感染,如四價疫苗可預防HPV 6、11、16、18型,九價疫苗可預防更多型別。然而,疫苗無法預防所有的HPV型別,因此仍有一定的感染風險。
  2. 接種時機重要:
    • 疫苗接種最佳時機是在性行為開始之前或初次性行為後,以獲得最佳的保護效果。如果已經暴露於HPV,疫苗對已感染的型別可能無效。
  3. 定期篩查和檢查仍重要:
    • 即使接種了HPV疫苗,仍建議定期接受宮頸抹片檢查等篩查,以及定期健康檢查。這有助於早期發現和治療任何HPV相關疾病的徵兆。
  4. 疫苗保護持續時間:
    • 疫苗提供的保護持續時間可能有限,通常需要定期接種或接受加強劑量以維持保護效果。根據疫苗型別和個人情況,可能需要接種多劑疫苗以確保持續的保護。

總之,接種HPV疫苗是預防HPV感染和相關疾病的重要措施,但不是絕對的一勞永逸。疫苗應與定期的健康檢查和篩查相結合,並遵循醫療專家的建議和指導,以最大程度地降低HPV相關疾病的風險。

本文章內容由 ShakeMed 團隊 提供並只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不代表ShakeMed 立場,ShakeMed 對任何人因使用或誤用任何信息或內容,或對其依賴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

【HPV】一文看清疣(HPV)的種類、外貌特徵、傳播途徑及治療方法 | 預防受感染或再受感染

Posted on Categories:全部, 女性健康, 男性健康, 癌症專區, 醫健百科, 醫學專區, 醫療新知, 醫美
【HPV】一文看清疣(HPV)的種類、外貌特徵、傳播途徑及治療方法 | 預防受感染或再受感染

【HPV】一文看清疣(HPV)的種類、外貌特徵、傳播途徑及治療方法 | 預防受感染或再受感染

 

疣(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有多種類型,外貌特徵和傳播途徑也有所不同。常見種類包括普通疣(尋常疣)、尖銳濕疣(生殖器疣)、扁平疣和植物狀疣等。疣通常呈現疣狀或顆粒狀突起,顏色可能是肉色、白色或灰色,表面可能粗糙或光滑。HPV主要透過直接皮膚接觸傳播,包括性接觸。治療方法包括冷凍療法、藥物治療(如水楊酸、咪喹莫特)、激光治療、電燒療法和手術切除等。治療方法因疣的類型和位置而異,應由醫生評估和建議。

疣是什麼?

疣是一種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皮膚病變。它表現為皮膚上出現小的、硬的、凸起的結節,通常是無痛的,但有時可能會引起不適或疼痛。疣可以出現在身體的不同部位,包括手、腳、臉、頸部、手指、腳趾和生殖器區域。根據疣的外觀和位置,可以分為多種類型,包括:

  1. 普通疣(尋常疣):通常出現在手指和手背,表面粗糙,有時有小黑點,這是由於血管凝固形成的血栓。
  2. 扁平疣:多見於兒童和年輕人,通常出現在臉部、手背和前臂,表面光滑且扁平。
  3. 足底疣(跖疣):出現在腳底,因受壓迫而生長向內,可能會引起疼痛,常伴有黑點。
  4. 絲狀疣:常見於臉部和頸部,細長而尖。
  5. 尖銳濕疣(生殖器疣):出現在生殖器或肛門周圍,由性傳播的特定類型的HPV引起。
疣的形狀、外貌特徵是?

疣的形狀和外貌特徵因類型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幾種類型疣的詳細描述:

  1. 普通疣(尋常疣):
    • 形狀:通常是圓形或不規則形。
    • 大小:直徑一般在1到10毫米之間。
    • 顏色:呈灰色、棕色、黃色或皮膚色。
    • 表面:粗糙不平,有時會有小黑點(凝固的血管)。
  2. 扁平疣:
    • 形狀:扁平而光滑。
    • 大小:小,直徑約為1到5毫米。
    • 顏色:呈淡黃色、褐色或粉紅色。
    • 表面:光滑平坦,多見於臉部、手背和前臂。
  3. 足底疣(跖疣):
    • 形狀:通常是圓形或橢圓形。
    • 大小:可變,通常較大,直徑可達10毫米以上。
    • 顏色:通常是灰色或棕色。
    • 表面:粗糙,有時會有黑點(凝固的血管),因位於腳底而被壓迫,常向內生長,形成厚厚的硬皮。
  4. 絲狀疣:
    • 形狀:細長而尖,像小指狀突起。
    • 大小:通常較小,幾毫米長。
    • 顏色:與皮膚顏色相似。
    • 表面:細長且柔軟,多見於臉部和頸部。
  5. 尖銳濕疣(生殖器疣):
    • 形狀:小的凸起,可能是單個或成群出現,形狀像花椰菜。
    • 大小:可變,從幾毫米到幾厘米不等。
    • 顏色:粉紅色或灰白色。
    • 表面:濕潤,柔軟且光滑,多見於生殖器或肛門周圍。

疣的外觀特徵有助於醫生進行診斷,不同類型的疣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如果懷疑自己有疣,建議尋求專業醫生的診斷和治療意見。

疣的傳播途徑?

疣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引起的,主要通過以下幾種途徑傳播:

  1. 直接接觸:
    • 皮膚接觸:直接接觸感染者的疣或受感染的皮膚部位,可能會導致病毒的傳播。例如,握手或其他皮膚接觸可能會傳播普通疣。
    • 性接觸:尖銳濕疣(生殖器疣)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
  2. 間接接觸:
    • 共享物品:通過接觸受感染者使用過的物品,如毛巾、剃須刀、指甲刀或鞋子,也可能會感染病毒。
    • 公共場所:在公共場所(如游泳池、更衣室、健身房)的共用設施,如淋浴間地板、游泳池邊緣和健身器材,也可能成為病毒傳播的媒介。
  3. 自我接種:
    • 自我傳播:如果身體的一個部位有疣,通過抓撓或摩擦,病毒可能會傳播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導致新的疣生成。
甚麼人士較易受感染?

某些人群較容易感染疣,這與個人的免疫系統狀況、生活習慣和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以下是較易受感染的人士:

  1. 免疫系統較弱者:
    • 免疫缺陷病患者:如艾滋病患者,或接受器官移植後服用免疫抑制劑的人。
    • 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其免疫系統可能較弱。
  2. 兒童和青少年:
    • 年齡因素:兒童和青少年的免疫系統尚未完全成熟,因此更容易感染疣。
  3. 經常接觸濕潤環境的人:
    • 游泳池使用者:經常光腳在游泳池、更衣室等公共場所行走,容易接觸到病毒。
    • 運動員:特別是那些經常使用公共設施(如體育館、更衣室)的人。
  4. 有皮膚破損者:
    • 有傷口或裂口:皮膚上有小傷口、擦傷或裂口的人,這些地方更容易成為病毒入侵的入口。
  5. 有特定行為習慣者:
    • 咬指甲或撕皮膚的人:這種行為會破壞皮膚屏障,增加感染的風險。
    • 共用個人物品的人:如共用毛巾、剃須刀、指甲刀等。
  6. 從事某些職業的人:
    • 某些工種:如肉類加工工人、魚類加工工人等,他們的工作環境潮濕且經常使用手部,增加了感染疣的風險。

 

疣會引致哪些疾病

疣本身通常是無害的,但某些類型的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可以引發更嚴重的健康問題。以下是疣可能引致的疾病和相關風險:

1. 生殖器疣(尖銳濕疣)

  • 描述:由特定類型的HPV(如HPV 6和11)引起,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
  • 風險:雖然生殖器疣本身通常是良性的,但它們可能會導致心理壓力和身體不適。

2. 宮頸癌

  • 描述:某些高危型HPV(如HPV 16和18)感染可導致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
  • 風險:持續感染高危型HPV是宮頸癌的主要病因之一。定期進行宮頸抹片檢查和HPV疫苗接種可以有效預防。

3. 其他生殖器癌症

  • 描述:高危型HPV感染還與陰道癌、外陰癌、肛門癌和陰莖癌有關。
  • 風險:這些癌症相對罕見,但風險增加與持續高危型HPV感染有關。

4. 口咽癌

  • 描述:高危型HPV感染可導致口咽部(如舌根、扁桃體)癌症。
  • 風險:口腔和咽喉的HPV相關癌症的發生率正在增加,尤其是在年輕人中。

5. 呼吸道乳頭狀瘤病

  • 描述:由HPV感染引起,主要是HPV 6和11,導致呼吸道內出現疣樣生長,特別是在喉部。
  • 風險:雖然這種病較為罕見,但可以引起呼吸困難,需要多次手術治療。

6. 皮膚癌(某些罕見類型)

  • 描述:某些HPV類型(如HPV 5和8)與某些罕見的皮膚癌有關,特別是在免疫系統受損的個體中。
  • 風險:這些類型的皮膚癌非常罕見,但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風險會增加。

預防措施

  • HPV疫苗接種:可以有效預防多種與HPV相關的癌症和生殖器疣。建議在年輕時(通常在11-12歲)接種,未接種者可在較大年齡時補種。
  • 定期體檢和篩查:包括宮頸抹片檢查和HPV DNA測試,特別是對於女性。
  • 安全性行為:使用避孕套和減少性伴侶數量可以降低HPV感染風險,但不能完全消除風險。
  • 良好的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和乾燥,避免直接接觸感染者的疣。

通過上述預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疣和HPV相關疾病的風險。如果懷疑自己感染了HPV或發現異常病變,應及時咨詢醫生,進行相關檢查和治療。

疣的治療方法?

疣的治療方法有多種,具體選擇取決於疣的類型、位置、大小和患者的健康狀況。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疣治療方法:

非處方藥物

  1. 水楊酸:
    • 常見於貼片、軟膏和凝膠形式。
    • 每日塗抹於疣上,通常需數周至數月才能見效。
    • 在使用水楊酸前,浸泡疣以軟化皮膚,並使用砂紙或浮石輕輕磨去死皮。

醫療處理方法

  1. 冷凍療法(冷凍疣):
    • 使用液氮冷凍疣,使其組織凍死後脫落。
    • 通常需要多次治療,醫生在診所內進行。
  2. 電燒療法:
    • 使用電流燒灼疣組織。
    • 可能需要局部麻醉,適合處理較大或難以治療的疣。
  3. 激光治療:
    • 使用激光燒灼疣組織。
    • 通常用於難治性疣或大面積疣,需由專業醫生操作。
  4. 外科切除:
    • 直接切除疣,適用於大型或頑固性疣。
    • 通常需要局部麻醉。

其他處方藥物

  1. 咪喹莫特(Imiquimod):
    • 這是一種免疫反應調節劑,通常用於治療生殖器疣和某些皮膚疣。
    • 刺激身體免疫系統攻擊疣病毒。
  2. 坎那霉素(Cantharidin):
    • 一種化學物質,塗抹在疣上後形成水疱,疣隨之脫落。
    • 通常由醫生在診所內應用。
  3. 干擾素:
    • 注射干擾素到疣內,以增強免疫反應。
    • 一般用於頑固性疣或免疫力較低的患者。

自然療法和家庭療法

  1. 蘆薈:
    • 據稱具有抗病毒特性,可以塗抹蘆薈凝膠於疣上。
  2. 茶樹油:
    • 茶樹油具有抗病毒和抗菌特性,可以每天塗抹於疣上。

注意事項

  • 治療耐心:疣的治療需要耐心,可能需要數周至數月才能完全消除。
  • 避免自行處理:不建議自行切割或撕扯疣,以免感染或病毒傳播。
  • 尋求專業意見:如果疣反復發作或位於敏感部位(如臉部或生殖器),應尋求醫生的專業意見。

治療疣的方法有很多,選擇合適的方法應根據個人情況和醫生的建議來決定。如果有疑問或症狀持續,建議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有什麼預防措施預防受感染或再次感染?

預防疣的感染或再次感染,可以採取以下一些有效的措施:

個人衛生

  1. 經常洗手:特別是在接觸公共場所物品後,使用肥皂和清水徹底洗手。
  2. 保持皮膚清潔和乾燥:尤其是在潮濕或易出汗的部位,保持皮膚乾燥能減少病毒滋生的機會。

避免接觸和傳播

  1. 避免直接接觸:不要直接接觸他人的疣或受感染的皮膚部位。
  2. 不共用個人物品:如毛巾、剃須刀、指甲刀、襪子和鞋子等。
  3. 使用個人護理用品:在公共場所如游泳池、更衣室和健身房使用自己的拖鞋、毛巾和個人物品。

保護皮膚

  1. 保護傷口:避免抓撓和撕皮膚,及時處理並保護皮膚上的傷口或裂口。
  2. 穿鞋子:在公共場所如游泳池、更衣室和淋浴間穿防水拖鞋,以防止接觸地面上的病毒。

免疫系統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和適量運動可以增強免疫系統,幫助抵抗病毒感染。

接種疫苗

HPV疫苗:某些類型的HPV疫苗可以預防引起生殖器疣和某些癌症的HPV感染。適合年輕人接種,具體建議可以咨詢醫生。

控制環境

消毒環境:定期清潔和消毒家庭環境,特別是浴室、廚房和經常接觸的表面。

尋求醫療建議

及時治療現有的疣:如果已經感染疣,應及時尋求醫生的診斷和治療,避免擴散或傳播給他人。

教育和意識

提高認識:教育自己和家人有關疣的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增強防範意識。

通過採取上述預防措施,可以有效減少感染疣或再次感染的風險。如果懷疑自己或家人感染了疣,建議及時尋求專業醫生的診斷和治療意見,以防病毒傳播和症狀惡化。

 

本文章內容由 ShakeMed 團隊 提供並只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不代表ShakeMed 立場,ShakeMed 對任何人因使用或誤用任何信息或內容,或對其依賴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